北影厂31个龙套演员名单 看脸很熟悉 名字却陌生 演技精湛 不该被忘记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1-20 10:25 7

摘要:还记得《后宫·甄嬛传》里那个稳重干练的张廷玉吗?每次出场都给人一种"这张脸好熟"的感觉。没错,这个角色是由北影厂老戏骨王彪饰演的。

还记得《后宫·甄嬛传》里那个稳重干练的张廷玉吗?每次出场都给人一种"这张脸好熟"的感觉。没错,这个角色是由北影厂老戏骨王彪饰演的。

其实在《甄嬛传》之前,王彪就已经在银幕上默默耕耘了几十年。从《青年鲁班》里的高小林、《山村姐妹》中的志军,到《小花》里的丁四、《神秘的大佛》中的郑翰,再到《太监秘史》里的大舅。

这些角色虽然不是主角,但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

说到北影厂的"熟脸",就不得不提中央戏剧学院出身的李世江。1974年,还在读书的李世江就在电影《决裂》中饰演了江大年,那股子朴实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

毕业后进入北影厂,他又带给观众《青春似火》中的李山虎、《小花》中的张江、《应声阿哥》中的梅干等一系列生动的角色。

还有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出身的田宝富。1959年一毕业就进了北影厂,在重拍版《南征北战》中饰演教导员、《牛角石》中出演张旺。

虽然都是些配角,但每个角色都被他演活了。

说到演技派,江庚辰绝对是个宝藏演员。1959年进北影厂后荣获"北影青年演员进步奖",在《沸腾的群山》《神秘的大佛》《李清照》等片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不仅如此,他还是个配音高手,为众多影视剧献声。

这些80、90年代活跃在银幕上的配角们,虽然名气不大,但演技绝对在线。李连义就是典型代表,1984年进入北影厂后,在《跳动的火焰》《小歌星》等片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

特别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的发小殿文,演得那叫一个真实。可惜他在66岁那年就离开了我们。

祝肇隆也是个多面手,从昆明军区话剧团调到北影厂后,不仅参演了《银杏树之恋》《中国姑娘》《北飞行动》等作品,还自己创作剧本,最后成了导演。

这些人不仅是演员,更是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幕后功臣。

再说说张跃德,1979年调入北影厂后专注配角演出,戏路特别宽。从《新兵马强》到《伤逝》,从《相思女子客店》到《谁是第三者》,再到电视剧《众手浇开幸福花》《红绿灯》《阮玲玉》,他总能在不同类型的角色中游刃有余。

这些北影厂出品的"熟脸",虽然名字不太被观众记住,但他们塑造的角色却深深印在了观众心里。他们就像一坛老酒,虽然不是主打,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作品增色添香。

说起北影厂的配角传奇,就得从1953年说起。那一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了自己的演员剧团,一批怀揣着电影梦的年轻人,就此踏上了银幕艺术之路。

要说这第一代配角天团,韩焱绝对是个传奇。虽然基本都是演"老汉",但每个角色都有灵魂。《自有后来人》里的鸠山、《一贯害人道》中的徐忠厚、《青春之歌》里的余敬塘,还有《骆驼祥子》中的老马,都被他演得栩栩如生。

他一直演到92岁才离开人世,可以说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

再来说说陈志坚,这位老艺术家专攻的是小人物角色。《小兵张嘎》里那个瘦瘦的伪军、《暴风骤雨》中的韩长脖、《海霞》里的尤二狗、《锦上添花》中的秦广播,还有《大河奔流》中的王尾巴,随便拎出一个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他直到93岁才谢幕,堪称北影配角演员的一面旗帜。

安然的故事更有意思,他解放前就是演员了。新中国成立后加入北影演员剧团,专门演小配角和龙套。《民主青年进行曲》中的老夫子、《走向新中国》里的关工程师、《智取华山》中的匪排长,还有《上海姑娘》中的小李、《林家铺子》里的吴先生,可以说是龙套演员中的劳模。

可惜英年早逝,45岁就离开了。

说到"龙套大王",非封顺莫属了。这哥们儿演技特别厉害,啥角色都能演。《龙须沟》里的地痞、《林家铺子》中的流氓、《小兵张嘎》里的汉奸、《吕梁英雄传》中的日寇,反派演得那叫一个痛快。

但别以为他就只会演坏人,正面角色他也是一把好手。活到78岁,可以说是北影厂最全能的配角演员了。

曹增银的形象特别有意思,胖胖的,一看就让人印象深刻。《红旗谱》里的严老尚、《洪湖赤卫队》中的冯团长、《暴风骤雨》里的韩老七,还有《神秘的大佛》中的文泰和尚,每个角色都演得让人忍俊不禁。

晚年还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演了个点灯老仆,87岁才离世。

刘春霖是专门演干部的,《保卫胜利果实》里的梁永清、《土地》中的谢友生、《结婚》里的区长,还有《怒海轻骑》中的周团长,都是他的代表作。

后来他成了崔嵬的助手,参与执导了《青春之歌》《野猪林》《黑三角》等电影。

这批北影配角就像一块块砖,垒起了中国电影的高楼大厦。虽然他们的名字不太被人记住,但他们在银幕上留下的那些生动形象,却成了中国电影史上最珍贵的记忆。

1957年,对于北影厂的很多演员来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刘宗和金风这两位演技派,被错划为右派。

刘宗是北影厂第一批演员,在《吕梁英雄》里演有富、《民主青年进行曲》中饰演行辕参谋、《新儿女英雄传》里演买卖人、《一贯害人道》中演坏跟班,角色塑造得都很到位。

可就在事业上升期,他被下放到黑龙江850农场劳动。后来又被调到山西大同话剧团,直到1979年才重返北影厂。

回来后,他在《知音》中演了个密探,在《众手浇开幸福花》里也有角色,但都是不起眼的小配角了。

金风的经历也很相似。他本来是东影厂的演员,1953年调入北影厂。在《桥》《中华女儿》《祝福》等电影中都有不错的表现。

可1957年也被划成右派,直到1979年才重返影坛。80年代虽然又拍了不少戏,但基本都是戏份很少的龙套,比如《泪痕》里的姜大牛、《小刺猬奏鸣曲》中的爷爷、《谁是第三者》里的文化馆长。

不过即便是这些小角色,他也都演得惟妙惟肖。

同期的郑保民倒是因为日语好,在电影圈里有了自己的特殊位置。他几乎包揽了北影厂所有日本军官的角色:《吕梁英雄》里的松本、《新儿女英雄传》中的黾板上尉、《一贯害人道》里的佐藤、《沙家店粮站》中的特务、《蓝色的花》里的日军小队长。

有意思的是,他在《三个战友》里演了个正面人物黄瑞江,演得也是入木三分。一直演到80年代末,活到80岁。

这段特殊岁月里,封顺的戏路特别宽。他既能演《龙须沟》里的地痞,也能演《林家铺子》里的流氓,还能演《小兵张嘎》里的汉奸。

不管是正派还是反派,他都能演得让人信服。1999年1月18日离世时,他已经78岁了。

这些经历过特殊年代的北影配角们,命运虽然起起落落,但他们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从未改变。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对电影的追求。

等到重返影坛的那一天,他们又继续默默地为中国电影添砖加瓦。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好演员就像千年老酒,即便尘封多年,依然香醇。

说到跳出"龙套"命运,在北影厂可真不是个容易事。但总有那么一些人,用自己的方式打开了不一样的人生。

要说最会"转型"的,马尔路绝对是个狠角色。这哥们长得挺帅,但作为演员的戏却不多。1954年进北影厂没多久,1956年就被派去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大学留学了。

回国后,他玩了个"双线操作":一边当演员,一边做导演。《千万不要忘记》里的二姐夫是他演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谢德的配音也是他的声音。

后来干脆转型当导演,执导了《红色邮路》《沙家浜》《战地黄花》《钟声》《问天何时明》等电影,也算是找到了另一片天地。

傅杰的故事更有意思。1948年先是在东影厂,参演了《白毛女》《红旗歌》这些大作。1953年加入北影厂后也被派去前苏联进修。

回国后直接转型做导演,拍了《春暖花开》《汾水长流》《红石钟声》《草原女儿》《艾里甫与赛乃姆》《被控告的人》等片子。

可惜英年早逝,1984年12月13日就走了,才54岁。

再说说李耕,这位老兄的形象特点鲜明,演技还自带喜感。按理说完全可以往喜剧明星的方向发展,可惜一直演的都是边角料。

不过你别说,《黑楼孤魂》里的房管员、《顽主》里的宝康、《即日启程》里的卷毛、《赵氏孤儿》里的吃面人,虽然都是小角色,但每个都让人印象深刻。

后来他干脆转行去拍广告了,还真拍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算是另辟蹊径吧。

其实北影厂的配角们都挺有想法的。郑建民从演员变成导演,拍了《元帅之死》《扶我上战马的人》;祝肇隆从昆明军区话剧团调来后,不仅演戏,还写剧本,最后也成了导演。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生的舞台从来不只有一种可能。即便是从"龙套"起步,只要敢想敢拼,一样能活出精彩。

说白了,不是所有演员都非得当主角,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一样能发光发热。

看看这些北影配角的人生轨迹,就明白了:在演艺圈里,除了当演员,还有很多可能性。重要的不是你站在什么位置,而是你在那个位置上能做出什么样的成绩。

2017年2月5日,90岁的黄非离开了我们。这位北影厂最早的一批演员,一辈子都在演小战士和青年农民。

《吕梁英雄》里的民兵甲、《新儿女英雄传》中的伪兵、《智取华山》里的王生齐、《青春之歌》中的伍雨田、《侦察兵》里的酒店小二,还有《生财有道》中的李永福,每个角色都是那个年代的见证。

说起让人念念不忘的配角,郭秉绝对算一个。《洪湖赤卫队》里的马连长、《春暖花开》中的鲁大哥、《林家铺子》里的陈老板,虽然都是配角,但每个角色都被他演得那么真实。

很少有人提起他的名字,但他演过的那些角色,却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程学钦是北影厂有名的"小战士"专业户。《洪湖赤卫队》里的号兵小刘、《小兵张嘎》中的战士小陈、《侦察兵》里的小胡、《南征北战》重拍版里的柱子,还有《小二黑结婚》中的铁蛋、《黑三角》里的李虎、《泪痕》中的水成龙、《海囚》里的吴添水。

这些小角色串起来,就是一部中国电影史。

劳力1956年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就进了北影厂。虽然也是演配角,但戏路特别宽:《红河激浪》里的唐富才、《决裂》中的余家旺、《黑三角》里的猫头鹰、《戴手铐的旅客》中的看守所公安、《苗苗》里的马秘书,甚至还在《末代皇帝》中演了庄士敦,在《大决战之淮海战役》里演了顾祝同。

除了演戏,他还是个配音高手。

这些默默无闻的演员们,就像电影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虽然不够耀眼,但缺了哪一个,这条长河都会失色。他们用一生诠释了"配角也是主角"这句话的真谛。

记得李连义吗?《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个演殿文的老戏骨,66岁就离开了我们。王澍呢?《小兵张嘎》里那个让我们童年笑开怀的王翻译官,2003年走的时候才75岁。

赵万德演过多少无名小卒?2005年离世时,76岁。曹增银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演完点灯老仆,也在87岁那年谢幕了。

这些熟悉的面孔,陪伴了几代观众的成长。他们可能不是主角,但每个人都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当我们回望这些年的中国电影,总能在那些精彩的配角中,找到他们认真生动的表演。

或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主角引人瞩目,而配角让故事更有温度。感谢这些默默付出的艺术家们,是他们的坚持,让中国电影有了更多的可能。

来源:贝贝文学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