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加平:我与硖石电影院的那些事儿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30 09:33 3

摘要:我在1984年调往海宁教育局教研室,担任语文教研员,空闲时,常去硖石电影院看电影。而在1987年以后,几乎是每周必到。有时还与教育局人事科的杨汉农科长一道,因为我们同住在西山南坡的宿舍。

硖石电影院,地址在干河街,老新华书店对面。

我在1984年调往海宁教育局教研室,担任语文教研员,空闲时,常去硖石电影院看电影。而在1987年以后,几乎是每周必到。有时还与教育局人事科的杨汉农科长一道,因为我们同住在西山南坡的宿舍。

硖石电影院,据史书记载,最早时,为硖石大戏院,后开设红星剧场,1954年改为硖石私营工农电影院,1966年改为东方红电影院,1981年才正式定名为硖石电影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尚未普及,家有一台彩色电视机,也算奢侈品。利用闲暇看一场电影,自然成了城里人消遣娱乐的重要方式,年轻人谈恋爱,电影院更是一个好去处。

我与硖石电影院结下电影之缘,源于一次爱国主义影评比赛。

嘉兴市组织了一次爱国主义电影评论比赛,时间是1987年6月。海宁电影公司发动参赛,当时负责联络和收稿的是朱洪祥老师。我的影评文章,评述的电影是《雷场相思树》,文章题目为:《骂、哭及其启示——从“雷场相思树”的一个场面说起》。由海宁电影公司往上送评。结果呢,居然获奖了。7月19日《嘉兴报》(《嘉兴日报》前身)发布获奖名单,然而,却把我的作品遗漏了。于是,8月2日的“星期专刊”影视版专门作了说明,同时还刊登了我的评论。后编辑还特地来信致歉,并嘱我为周末影视版写影评。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写影评自然需要看电影,我便成了硖石电影院的常客。海宁电影公司专门为我发放了“影评员”证件,凭证可以在窗口领取两张电影票。有时,碰上重大题材电影,电影公司还专门送票上门。

我看了很多电影,包括《直奉大战》《碧水双魂》《逃港者》《巍巍昆仑》《恐怖的鬼森林》《复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等。

有时电影公司还组织去嘉兴观看内部影片,有一次,观看的全是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影片,整整一天。那部美国的《生于七月四日》,给我印象颇深。这是一部以越战为背景的反战影片,情节曲折,人物生动,主题深刻。

我写了很多影评文章。比如《“直奉大战”中的连续蒙太奇》《看“碧水双魂”之我见》《幸运=悲剧——观“逃港者”后》《战争片=?——谈“巍巍昆仑”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突破》《突然、必然和茫然——立体片“恐怖的鬼森林”情节漫谈》《相似与不似——影片“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与“复活”人物比较谈》《绰号与性格——“乌龙山剿匪记”的人物命名》等。

那时,《嘉兴报》每周末的“影视专版”都有我的影评文章。

时间如流。三十多年过去,往事如观影,转瞬已逝。改造整修后的干河街,以“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崭新面貌,呈现给观众,但仍然保留着硖石电影院的名称和房子。这里,承载着我和许多海宁人美好的回忆。

(作者系民进海宁市基层委员会原主委,嘉兴市、海宁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民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