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真正残疾的不是“易烊千玺”,而是“正常人”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29 21:42 2

摘要:一是看看易烊千玺饰演的脑瘫患者刘春和,无论你如何看待这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青年演员,此次他的表演极具观赏性,特别是几处独幕剧式的表演,非常具有感染力。二是“小小的我”这个定位,说得就是我们每个低于尘埃、无人照拂的普通人,所以在每一个你准备放弃的时刻,都可以从其他

跨年档,电影圈又交出了一部年度佳作候选,那就是新近上映的话题作品《小小的我》,推荐大家有空可以去电影院看看。

一是看看易烊千玺饰演的脑瘫患者刘春和,无论你如何看待这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青年演员,此次他的表演极具观赏性,特别是几处独幕剧式的表演,非常具有感染力。二是“小小的我”这个定位,说得就是我们每个低于尘埃、无人照拂的普通人,所以在每一个你准备放弃的时刻,都可以从其他“小小的我”是如何“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中找寻力量。

当然,我不想重复这些其他博主也会发出的点评视角。我想说的是,作为一部把焦点对准残疾人士的电影,另一组镜头也对准了所谓“正常人”,而这恰恰是这部作品的高明之处。

在残疾人和所谓正常人的对照组中,我并不认为易烊千玺饰演的刘春和有多么不“正常”,反而是电影中的不少正常人才是“心理残疾”。

1

第一组对照是刘春和与周雨彤饰演的同龄女生雅雅。

作为同龄人,刘春和有脑瘫,而雅雅身体健康,看起来雅雅应该有着更加光明的未来。但是电影中,雅雅自述,自己的工作是“全职女儿”。

这是近年来被炒作出来的一个名字,实际上就是过去说的“家里蹲”、“啃老”,即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找工作的年轻人,靠着父母的工资或者退休金过活。

可能是觉得“啃老”这种词不好听,大众媒体发明了“全职儿女”这种词以消解其中的贬义,但也消解掉这种生活状态应该有的“不正常”感。


亲属关系就是亲属关系,工作关系就是工作关系,为何要扯在一起?父母又怎么能允许甚至纵容子女成为这样的“全职儿女”?

一时间的困难,需要父母帮助是可以理解的,但自己怎么也纵容自己就如此这般下去?

反观刘春和,从社会定义之中,他这样的残障人士,好像理所当然应该“家里蹲”,成为“全职儿子”,是不需要有什么羞耻感的。而且刘春和的母亲也有意这样,不让刘春和到其他城市读大学,对其的管束方式被外婆戏称为“对待2岁孩子而非20岁的儿子”。

然而,作为正常人对照组的刘春和是怎么做的呢?

他选择自己找工作、兼职,在母亲表示如果要去外地读书,就不出学费的情况下,要自己赚钱供自己读大学。

虽然因为身体残疾,他投递的简历总是石沉大海,但是他依然一遍遍地修改简历,一次次地前往面试现场。

外婆问他,为何要执着找工作,是不是因为要钱?刘春和回答道:

是为了尊严

身体残障的刘春和在努力找工作,而身体健全的雅雅做起了全职女儿,你说谁才是残疾呢?

2

第二组对照是在咖啡店打工的刘春和和他四肢健全的同事。

刘春和终于找到一份能接纳他身体状态的工作了。于是流言蜚语便产生了。他的同事背着他议论:

老板这样做,说到底是出于咖啡馆宣传考虑,另外雇佣他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否则怎么会雇佣他这个脑瘫。

当然,不要背后议论人,这些话刘春和都听到了。

老板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从论迹不论心的角度看,他确实给了刘春和机会,这比那些婉拒他的雇主要好很多。宣传和税收优惠,都是很正常的商业逻辑,我们很难要求老板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不用,只为证明自己的“心”是多么“纯粹”。


因此,这些话与其在表示残疾人工作的困境和现实,不妨是指出了一部分人的嫉妒心。他们对刘春和这样的员工受到关注和重视心存不满,所以从这样的心态出发,便否认别人的努力在其中扮演的作用,一味地认为这都是身份使然。

刘春和仅仅是因为残障人身份,便可享受吗?他一遍遍地练习如何制作一杯味道醇厚的咖啡,他一遍遍地尝试新的菜品,他一个人收拾好咖啡馆,然后熄灯,冒着雨回家……

其实,本来他是可以有更多嫉妒心的人,嫉妒老天为何那么不公平,把自己生成这样,嫉妒那么多健全的人可以如此轻松地享受自己非常艰难都很难实现的走路、说话、吞咽……

脑瘫患者因为身体问题,往往面部表情让人觉得有点害怕,然而在电影中,在那些所谓正常的店员身上,我看到了,嫉妒如何让人变得面目可憎。

3

第三组是在讲台上讲课的刘春和与讲习班负责人。

这是电影刚刚开始,刘春和去应聘一个儿童辅导机构暑期老师的片段,易烊千玺在讲台上用脑瘫患者的神情和语言讲解袁枚那首“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这段表演非常打动人心。

台下都是刚刚小学模样的孩子,小孩子是最不伪善的。他们一开始对台上老师肢体动作自然嘲笑,但是刘春和没有因此气馁,继续气定神闲地讲课,小孩们的神情也开始转变,因为他们从关注老师的肢体,转而去关注这位老师讲课的内容,以及他背后努力准备的用心。

不得不说,这群小孩的演绎也是很出色的,只是眼神的转变,便传达出对台上的易烊千玺已经从讥笑转换为尊重。

论虚伪,还得是大人,最知道讲漂亮的话,办恶心的事。

试讲结束,讲习班负责人首先假惺惺地肯定课讲的很好,然后抬出担心小孩子不能接受这样身体的老师,最后拒绝了他。

小孩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分别心,他们的嘲笑是真心写在脸上,尊重也是。不像大人,明明心中早就有了答案,还要笑嘻嘻地表示对你的“尊重”,还把责任都甩到别人身上!

明明是自己内心接受不了,为何要戏耍他人呢?这样的所谓正常人,何尝不是另一种心理残疾呢?

4

第四组是有20岁正常人需求的刘春和与对此不能接受的人们。

《小小的我》另一个“大胆”之处就在于她正视了残疾人也可以有性需求。

刘春和在电影中做的春梦yi精,以及他被问及“bo起”的话题,这两个片段,都可以写入2024年中国电影的高光片段。

为何?你看我不得不用拼音写这些词就知道了,这些年我们不仅对残疾人如此,对所谓正常人的性也羞于启齿,如临大敌!

所以,当电影花了不少篇幅呈现,并且由易烊千玺说出那句“我也是20岁的正常男性”,其意义不仅在于向公众宣告,残疾人并不是只要吃饱喝足就可以的工具人,他们也有其他需求,也需要被正视,也在于向公众宣告,这其实是所有人的需求,不要再把性耻化,把人“洁白”化。


电影倒是没有展示多少反对的镜头,大概是预料到反对之声会在镜头外。他们因为电影有这种镜头,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甚至劝其他网友不要去看这种电影,认为会“带坏小孩”。而且,反对的人,主要不是易烊千玺的粉丝,就是我们周边的所谓普通人。

刘春和饰演的脑瘫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内知名的诗人余秀华。巧合的是,刘春和也喜欢写诗,而余秀华也是因为表达了不少“性”内容,遭到许多人的抨击,认为她道德败坏。我猜测编剧在创作刘春和的时候,多少是借鉴过余秀华的。


身体残疾的刘春和可以表达自己有正常的需求,那么其他所谓正常的人为何不能承认自己也有这样的需求呢?

5

第五组是挣扎求生的刘春和与指责消费苦难或美化苦难的人们。

电影一开始是刘春和艰难爬到天台准备写下遗书然后离开这个世界,电影高潮也是快收尾的时候是刘春和吞咽大量的糖果试图噎死自己,特别是这场吞咽戏,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演员用非言语信息表达内心的痛苦,易烊千玺演的特别传神。我在电影院观看的时候,身边不少人都在小声啜泣。

从表达主旨的角度,这两次自杀戏非常重要,因为要完整表达苦难,就不能只是对苦难的征服,就不能只是一味地乐观面对,更需要这种悲观绝望时刻。甚至在很多时候,这种乐观和悲观的交织,才是生活中苦难的常态。

每个小小的我,谁不是有一些快乐,有一些不快,还有某些时刻想要终结这一切呢?


此类电影题材,很容易被人指责消费苦难,或者美化苦难,果不其然,《小小的我》也逃不过这种指责。

我想说的是,苦难本来就在,关键是要正视苦难,更要完整地表达苦难。

如果只是主人公惨兮兮,没有生命中的美好,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那自杀就变得正道。

而如果只是主人公可以关关难过关关过,什么都可以克服和面对,成为正能量的代表,那就变成自讨苦吃了,这不是消费苦难,而是消解苦难,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种叙事。

《小小的我》安排的两场自杀,特别是在开始和结尾部分,就特别契合真实。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过一些这样的特殊家庭,这类家庭就是处在这种时而有希望、时而感到悲观的状态中,所以时而会陷入自杀绝望,时而又觉得生活还可以继续,才是他们的常态。

他们的这种挣扎和困苦,需要被看到、被理解。

我很喜欢电影中外婆在黑暗的房间里翩翩起舞的画面,这大概是对这种困苦最好的画面诠释吧。

6

第六组是想要展开一场平等辩论的刘春和与准备走表彰流程的公交公司领导。

因为在公交车上被欺负,刘春和写了投诉信,没想到受到了公交公司的重视。他们专门组织了听证会,现场表达对残疾群体的重视,并给刘春和赠送了米面油,还邀请他上台发言。看起来,是准备“丧事喜办”,把自己塑造成知错能改,是关爱残疾群体的形象。

然而,刘春和一上台就剥开了他们的“画皮”,这一段独白也非常精彩。刘春和表示,自己本来期待的听证会是一场平等的对话,大家可以发表观点,而不是到了现场大家都一团和气,然后发给他米面油就此结束了。

公交公司的领导象征了我们社会上许多人处理问题的方式,那就是糊弄。他们不真正解决问题,也不真心想倾听别人的想法,只是想着尽快摆平事情,营造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氛围。

他们只是想打发,能怎么打发就怎么来,三袋米面油不够,那就三十袋。

他们不知道的是,别人看上的并不是这种补偿,而是真正的平视,是把他们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看待。

他们不知道的是,别人并不希望被当做背景板,而是真正的对话,是有实质内容地摊开来谈谈,哪怕事情不一定能那么快“解决”。


所以,刘春和发出的声音就显得尤其重要,他指出了我们社会中不少人存在的“心理顽疾”:

他们不仅不把残疾人当人,也不把许多正常人当人看待。在他们看来,自己和别人并不是平等的“我和你”的关系,而是“我和物品”的关系,所以别人是可以被操弄的,是自己下的这盘棋里的棋子,他们从来不尊重别人的主体性。

大概,在他们的圈子,他们自己也随时会变成“物品”,也没有什么主体性。

刘春和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他的心理是完整的。

他拒绝被人当做景观、当做物品,他要求他人把自己被当做一个普通人看待,因为他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完整的人看。这大概是电影经典台词“小小的的我,也是完整的我”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作为对照组的所谓正常人,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是:

在完整无缺、功能完好的躯壳之下,小小的我们又有多少程度的心理残缺,而这样的残缺又需要怎样去补足?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