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第一人”背后,是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每年阅读1亿字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29 12:43 3

摘要:在我的那个年代,这是人人到点就会守着电视机,一分一秒都舍不得错过的武侠梦。

双十一的时候,我买的贴纸到了,开心地发了个朋友圈。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还能共情我的快乐呢?

在我的那个年代,这是人人到点就会守着电视机,一分一秒都舍不得错过的武侠梦。

用现在的话来说,或许又叫,经典武侠剧IP。

而我买的贴纸,叫,IP周边。

一代人有一代人做的梦。以前是武侠梦,现在形式更加多样了,变成了玄幻梦、穿越梦、星际梦、无限流梦......

郭靖黄蓉或许已经变成时代的眼泪,但是,人们对好故事的追求,只增不减。

在小说里,品味别人的人生。在影视剧里,找到另一种生活。琳琅满目,富丽堂皇。

这让我感到十分好奇,除了明星、导演之外,这些精彩故事背后,都是谁在赚钱?怎么赚钱的呢?

碰巧,前段时间,我的进化者栏目,邀请来了被新闻媒体称作“中国IP第一人”的侯小强老师。

或许你没听说过侯老师,但你一定听说过《鬼吹灯》《盗墓笔记》《步步惊心》《少年的你》《嫌疑人X的献身》。而侯老师,就是推动这些作品进入你眼帘的男人。

98年古典文学专业毕业,工作两年后加入新浪。在互联网泡沫爆发,人人自危之时,他逆流而上,很快就做到了新浪的副总编辑,成为了新浪历史上晋升最快的编辑。

08年离职,他受邀去当了盛大文学的CEO。又过了6年,从盛大文学离职,开始创业,继续围绕IP,为中国影视行业、娱乐行业提供好故事。

从开始创业到现在,正好十年了。这位见证中国IP发展的男人,现在怎样了?

他说,自己非常需要安静。一本小说的版权买或者不买,但凡他一敲定,对作者而言,可能100万、200万,甚至是1000万、2000万就到手了。但他如果投错了,对公司而言,就相当于这笔钱打水漂。

从最基层的编辑,到公司高管,再到创业者......3个小时,我们聊了很多。

其中有一句话,我很受触动。侯小强老师说,在这二十多年的职场经历里,他觉得,被喜欢、被感谢都不是最重要的,被看见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被看见?有人能透过愤怒看到你的无助,透过沉默看到你的坚持,透过笑脸看到你的孤独......这就是“被看见”。

很有意思。

他的经历,比小说还要精彩。

如果你对IP感兴趣,那么这位IP开拓者的经历你一定要了解。如果你对做事业感兴趣,他升级打怪的秘籍,或许也会对你有启发。

那么,我们开始吧。

“侯小强,拯救了新浪”

侯小强老师加入新浪的时候,有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

好消息是,录用他的新浪,是当时中国四大门户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网易、搜狐、腾讯。这都是最早的一波互联网企业。

坏消息是,他接受offer的时候,正碰上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有多严重呢?或许,就像是你在双减的时候加入教培,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进券商。

对于侯老师来说,最直观的影响,是工资断崖式下降,是别人不断的质疑。

99年他的工资是七八千左右,到了00年加入新浪,骤降到四五千。

不仅如此,家人朋友一听是互联网公司,都闻之色变,以为他去了骗子公司。

这还真不是常人能做的选择。

为什么这样也要去呢?我问侯小强老师。

得到的答案是,他看见了新浪的未来。

这个动机,很有力量。

这意味着,对侯老师来说,来工作,是来找到个人理想能施展的载体。

在这个动机下工作的人,是有野心的。他就一定会在工作细碎之中,主动而热切地去挖掘转机。

如果这个平台能锻炼到自己想要发展的能力,尽快成长到随时都可以离开,才是当时侯小强老师认为更重要的事情。

刚加入新浪的时候,他从最基层的编辑开始做。不仅职位是最基础的职位,连分配到的板块,也是最边缘的,在教育下的“文化”子板块。

比起大热的时政、社会、体育、经济,文化板块,太冷门。

侯小强老师想,那就必须要把场子弄热。

怎么弄热?如果一直用原先的办法,只会一直重复“冷”的局面。

那就要想新办法。

职位也没有优势,那就做只靠一两个人就能优化的事:从内容创新着手。

1)抢新闻。

新闻内容,原先是由新闻中心来负责,不属于侯小强老师的职责范围。

但是新闻是个好东西,天然具备吸引人来关注的属性。抢到新闻,也就能抢来一些流量。

不光抢新闻,他还抢时间。

正常情况下,媒体会把新闻稿电子版,发到新浪这边的邮箱,然后编辑再去发布。

侯老师就去提前蹲守,摸清楚哪个报纸哪天几点会发,他就会在报纸出来的时候就买过来,回去手动一个字一个字敲。

比如那时的《南方周末》,一般都是周四给他们稿子,但是周三报纸就已经能买到了。

要么周四一大早,要么周三晚上,侯老师就从上面选自己喜欢的新闻,敲出来,然后抢发。

“反正那时候比较要强嘛。负责的板块这么边缘,还不是主流,就希望做出点声量。”

2)做原创。

从哪里创新?

侯老师想到的是,创新的形式,以及,热度高的名人。

比如,在形式上下功夫。

一般是等诺贝尔奖新闻出来后,新浪再去报道。侯老师又用上了“抢时间”的思维:预测。

他就去采访了很多人,挨个问他们觉得谁会得奖。然后,他再把得到的人名,梳理出前10个,给他们都写好简历。

后来诺贝尔奖公布,得主就在他预测的10个人里面。

这引起了主流媒体的注意,报道了这件事,打出了知名度。

又比如,在作者上下功夫。

那年国庆节,上级给了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让他在年底把PV(Page view,页面浏览量)做到200万次/天。

这是什么概念呢?国庆的时候,才是20万次/天。要求他翻十倍。

上级派发的任务,得交付。侯老师想,咬着牙也要完成。

刚好国庆前,余华写了本新书《兄弟》,来新浪做了访谈。侯老师邀请余华入驻新浪博客,说你自己写的话,我争取给首页推一推,给《兄弟》做宣传。

余华就把别人写的书评,往博客里一贴。原本两人都没留意,这就是个常规操作。

结果国庆节一过,余华给侯老师打电话,说有8000多人看了那个文章。

纸媒时代,多少人看了一篇文章,作者和编辑都是不知道的。但是因为博客的互联网基因,现在能看到阅读量了。

一个余华8000多PV,那20、200个“余华”呢?

能不能把新浪博客,做成一个大大的“名利场”?

侯老师想到这里,当即就在桌面上开始写邀请名录,列了几十个名人。必须搞定他们。

侯老师说,他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使命必达”。另一个,就是喜欢“从最难处开始做事”。

联系上一个名人,他就打电话催稿。不仅自己催,还联系对方的朋友催。不仅打电话催,他直接跑去人门口蹲守着要稿子。

名人不知道写什么,他就去跟他们聊选题、聊想法,但是最后,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写出来。

虽然侯老师很平淡地说,这大概是自己缠人能力特别强。

我却从里面,看到了一个新人从个人理想中,生长出的挫商和韧性。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韩寒、王菲、姚晨......越来越多的名人循声而来,相继开了新浪博客。每个人背后又冒出来很多人,在不同的观点上热闹讨论。

这就不仅是8000浏览,经常会出现单篇百万浏览的文章了。

我很好奇,就问他,你会给名人付费吗?

侯老师给了否定的回复。

他说,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名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新浪得到了更多的流量。

放在今天来说,名人来新浪开博客,是在构建个人IP:有了自己的媒体,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

这也是侯老师第一次领悟,IP的巨大影响力。

新浪博客,在侯老师的手中,盘活了当时被打上“过时”标签的新浪。

后来推出的新浪微博,写字门槛更低,还可以转发,传播效率又上了一层楼。

不过,不管是抢新闻,还是做原创,都是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的事情。

起初,他是为什么愿意去做这些呢?

侯老师回答,首先,是用户反馈很及时,很激励人。

其次,是因为他做的事,有伯乐看见了。

“被看见,托举了侯小强”

侯小强老师说,自己其实有一个困扰,就是别人总觉得他太严肃,“凛然不可侵犯”。

和朋友们去参加脱口秀,主讲人选择互动嘉宾,从来都不会选侯老师。

但他其实也想和人开开玩笑,也想参与那种轻松惬意。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你努力地工作、生活,可是环顾一周,好像没有人能理解你。

你一心为家庭,伴侣却说你自私;你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却说你背信弃义;当你一心为公司,额外做了许多工作,领导和同事却觉得你不够专注。

你就站在那里。孤独无助也好,快乐欢喜也罢。没有人真正看见。

侯老师的两个重要阶段,都有人看见了他。

一个,是在新浪从边缘板块基础编辑快速晋升成新浪副总编辑的阶段。

而看见侯老师的第一个人,是新浪的陈彤老师。

海量。快速。这种“新浪模式”,就是陈彤缔造的。

当时侯老师在同期编辑里,十分另类。

但是陈彤看到了侯小强的努力,快速理解到了他行为的底层逻辑。这段在新浪的工作,也塑造了侯老师做内容的2个价值观:

第一,不去轻易替人断正误。

不去告诉读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把新鲜的事情一件又一件琳琅满目堆到读者面前,让他们自己去做判断。

第二,想象力是很有力量的。

一个人在一个平台里,只要你有想象力,这个想象力会激发你的好奇心,会帮你做成很多很多东西。

看见,不是嘴上说说。

国庆节给侯老师定了10倍PV增长目标的那个上级,就是陈彤。

陈彤鞭笞他,引导他,并且在他做出成绩后,破格提拔他,托举他。

侯小强说,陈彤是个新闻天才。

一群人里跑得最快的那个人,对其他人总是容易恨铁不成钢。

新闻天才看其他人做新闻,就容易急躁,批评这个,批评那个。

但是陈彤不仅没有批评过侯小强,还对他特别客气。

这种被看见的力量,让侯老师感受到了很大的认可和鼓励。

就像是总被老师忽视的孩子,平时比别人加倍努力地练习,上台却被安排在了合唱团的角落。但在拉开帷幕之时,一束大灯照过来,正正好好打在了孩子身上。

侯老师说,士为知己者死。那时候就一心想着拼命努力继续被看见,一边也在“看见”自己的上级。

陈彤看见了侯小强要强背后的敏感,看见了他想要与众不同的渴求心。而侯小强,也看到了陈彤愤怒下的孤独和无助。

配合默契。胜仗连连。

另一个阶段,是侯老师从新浪离开,受邀去当盛大文学CEO的时候。

第二个看见侯老师的人,是盛大文学的陈天桥。

我问侯老师,是什么机缘让他离开新浪呢?

07年的时候,他每天会去看百度热搜。然后发现,有些东西排名突然很靠前,但自己从来都没听过。

比如,《小兵传奇》,当时一直在百度热搜榜前三名。

一般在热搜的,大多是一些新闻。而《小兵传奇》,侯老师搜来看,非常震惊:它是一本网文小说。

侯老师敏锐地嗅到,有可能一个新的时代到了。

不是余华的书,不是莫言的书。大家都在拼命搜索的,是一本他没听说过的人,写的他没看过的小说。

一个新的类型,在主宰大众的注意力。

正巧那一年,很多朋友都在给侯老师介绍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盛大文学的陈天桥老师。

有次陈天桥去了北京,就和侯小强约了见面。两人一见如故,非常聊得来。

陈天桥指着西直门,跟侯小强说,你看,就和四通八达的西直门一样。小说就是一个重要通行关口,背后不仅仅是书,它还是游戏、电影、电视剧的起点,后面甚至还能发展成一个“迪士尼乐园”。

这和侯老师看到《小兵传奇》时的感触联系在了一起,一下子就打动了他。

于是当时他就决定,他要去盛大文学。

今天我们熟知的《步步惊心》《鬼吹灯》《盗墓笔记》都来自于盛大文学。

陈天桥老师后来被很多人评价说,是一个“能扭曲现实力场”的人。

为什么?

侯老师说,世界上,有的人因为看见了才相信。而陈天桥,是一个因为相信而看见的人。

陈天桥做了很多别人没做过的事,比如游戏和文学。让人惊讶的是,只要是他相信不疑的东西,总能被他创造出来,被人们看见。

不仅如此,侯老师还说,陈天桥非常善良。

比如前段时间侯老师还在跟他联系,说自己的一个朋友得了抑郁症,他需要心理医生,但是不知道怎么找。陈天桥不仅二话不说,帮找了医生,还跟侯老师的朋友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去关心。

如果说陈彤看见了侯小强,带给他的是新浪新闻“快速、海量”的模式,那么陈天桥看见了侯小强,邀请他来盛大文学,带给他的就是“因为相信而看见”的力量。

看见,因为有人看了。看见,是一种传承。

侯老师说,从刚入职三四千的小编辑,离开的时候,他在互联网行业里,已经算是一个被很多人看见的人了。

有了声望。有了飞跃。

那后来,又是为什么离开盛大文学呢?

“每人都在打着一场不为人知的艰辛战斗”

至此,你可能看到的,都是侯老师一路顺遂、升级打怪的故事。但是成长者奔赴理想的时候,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侯老师说,离开盛大文学,主要是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

因为被看见,就会很想回报。

当时到了盛大文学,侯老师就接到三个任务,主流化、社区化、商业化。

他们先是通过并购,把当时大部分有流量和影响力文学网站合在一起,体量迅速做大。

但是这些网站,大多都没有收入。商业化怎么办?

当时中移动在做“阅读基地”,也就是让许多小说都在一个平台上上架,读者可以通过“包月”等形式,在有效期内无限阅读基地上的内容。

侯老师力排众议,谈下了这个合作。成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之后,在分成和推流上,也会更优先盛大文学的作品。

那时很多人反对,觉得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小说自己圈起来形成闭环,而是跟别人去分呢?但是侯老师很坚定,不管是自己拿到的任务,还是自己的战略判断,都应该做规模化的事情。

阅读基地接入后,第一年的营收就帮助盛大文学破了一个亿,第二年就破了3个亿。

侯老师还做了许多创新的事。

比如,影视化。

原先小说前一半免费,后一半读者得付费阅读。然后收入平台一半、作者一半。侯老师从这个时候就开始,推动小说变成电影、电视剧的脚本。而现在的网文作者几乎都知道,他们收入的大头,基本上来自于小说卖了影视化版权。

又比如,30省作协主席擂台赛。

这个比赛,是在当时盛大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上举办的,火到《东方时空》、美国《时代周刊》都报道了。当时因为这个事,给起点带来的作者每日注册量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而这些成功背后,代价是什么呢?

侯老师的工作强度,令人咋舌。

有段时间,侯老师经常是半夜11点睡,四点多的时候就醒来开始工作了。

每天睡5个多小时。这个状态整整持续了六个多月。

40岁,头发白了一大片。外面对他也开始有些集中的负面评价,还有各类所谓“身边人士”的爆料。

这时候他变得非常矛盾。希望被看见,又恐惧被太多人看见。

抑郁症、惊恐症,找了上来。

有一次给某个领导去汇报工作。本以为只是寻常的一次汇报,结果,当对方坐在侯老师对面时,自己出现幻觉了。他看到空气是波浪,一会儿一会儿地推他,对方在他眼里,变小,又变大。

他意识到自己是真的必须要休息了。也觉着,未来世界广阔,还是想走出去看看。

不过,也正是因为经历了很多事,侯老师觉得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变强了,也对人性有了更多的认知。

休息了一阵后,他开始创业。

创业,做什么呢?IP。

这些年,你可能没关注IP,但也听说过很多遍了。

IP到底是什么?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简写,指代“知识产权”。什么是知识产权呢?

你可以拆开来理解。

知识,智力成果。

产权,则是你对智力成果的控制和使用的权利。

所以,比如商标、专利、版权等等,都属于IP。

简单来说,别人如果想要使用你创造出来的作品,得征得你同意,给你付钱。

一个好的IP,往往有不止一轮的收入。

小说卖出版权,是第一轮。小说影视化,是第二轮。小说里的人物、物品被制作成周边作品,是第三轮。其他还有游戏化、动漫化、制作广播剧等等。

多轮收入。

而侯老师目前的创业,就主要是围绕IP,为中国影视行业、娱乐行业提供好故事。

怎么去找好故事?

他有一个几十个人的“故事猎手”团队。

每人都要大量阅读,从中来筛选出最好的小说、漫画,然后多轮审阅后,买下来版权,拿去做收益更大的制作。

大量阅读,有多大量?

侯老师说,每人每年,要读一亿字,一天要看30万字。

传统书籍一般是十几二十万字。而网络小说的字数,一本100万字、300万字都是很常见的。

网络小说,因为“网络”二字,基因就和传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

作者一边写,一边就能及时收到读者们的反馈。

读者们可能会通过刷月票、充值等等,构成小说受欢迎与否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会决定小说获得的展示资源,最终决定作者的收入。这也会成为侯小强老师团队筛选小说的标准之一。

不仅阅读字数惊人,侯老师的猎手团队每人一周要读的小说,有25种。

从而,筛选出“最适合改编”的小说,才能来承接接下来的多轮回报。

《少年的你》《清平乐》《风吹半夏》等等前两年大火的影视剧,就来自于侯老师团队猎手的发现和挖掘。

侯老师说,有一件事他创业后一直特别后悔。

什么事呢?

当他做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时候,眼里更多是对自己这个职位的情绪和事情,而自己的老板在经历着怎样的艰辛,他是看不到的。

直到他自己开始创业了,才开始有了同理心,真正理解以前托举过自己的老板们。

因为自己当了老板后才明白,很多时刻真的是自己一个人。哪怕前路渺茫,往后看也没有了退路。

所以他特别后悔。虽然当年看着跟陈彤、陈天桥都很亲近,但是自己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看见过他们的孤独、无助和焦虑。

侯老师说了这么一段话,而这段话,也是后来他坚持扶持创作者的初衷:

在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别人在看见我,别人在拽我,别人在给我机会。

那等我有了一些影响力的时候,我也希望我可以看见别人。

我也希望我,可以使劲把他拽出来,让他被别人看见。

侯老师说,网络小说本质上是一个每天都在不断竞争的机制。创作者们为了被更多人看见,就必须形成自己的IP,挖掘自己的辨识度,找到自己那个与众不同的东西。

每个人,都在打着一场无人知晓的战斗。

创业者们是这样,作者们是这样,小说猎手们是这样。

每一位看小说的读者,也都在独自穿越属于自己的艰辛之战。读者可能是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可能是职场中被孤立的职员,可能是无人拿主意的创业者,可能是肩负公司命运的管理者......而他们,都在小说中,又重新看到了自己。

书里写的故事,现实生活往往更精彩。而生活给作者们带来的灵感,又继续滋养着网络小说,一直在创新。

侯老师说,很多时候当你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去看看小说吧。因为小说给了你另外一种可能,让你的人生,能够借别人重新展开。

这或许就是IP的魅力吧。

最后,我问侯小强老师,为什么在他周围总是有这么多很好的人呢?

他想了想,说:“我有可能是重新剪辑了过去的20年。”

现在他自己也是个创业者,也会经常感觉很无助。而越是无助的时刻,回溯过去,很多不快都无足轻重,而他剪辑到的,都是那些想帮助他、看见他、提携他的瞬间。

当一个独自作战的人,终于被看见的时候,看见他的人,就成了他的光。

在被看见和去看见中,侯老师不断完善着自己的赤子之心,也在通过构建IP帝国来一次次拓展他的巅峰体验。

我之前写过文章,说公司里有一种很大的浪费,叫“员工积极性的浪费”。

而减少这种浪费,需要上级和下属都“被看见”、“去看见”。

如果你还没被人看见,请继续努力且勇敢地做自己。

如果你也曾被人看见,也请用你的这双眼,去发现别人的美好。

感谢侯小强老师的分享。

祝你,眼里有光。

共勉。

来源:面包财经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