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东山,原名匡韶,祖籍浙江海宁,1902年12月29日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爱好艺术。由于家境贫寒,17岁他就出外谋生,来到张家口,在电报局当报务员,业余学习绘画。1921年后,他曾在上海影戏公司任美工师,绘制电影背景,刻苦钻研电影业务,并曾在《古井重波记》等影
今天,2024年12月29日,是现当代著名电影编剧、导演史东山诞辰122周年。
史东山,原名匡韶,祖籍浙江海宁,1902年12月29日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爱好艺术。由于家境贫寒,17岁他就出外谋生,来到张家口,在电报局当报务员,业余学习绘画。1921年后,他曾在上海影戏公司任美工师,绘制电影背景,刻苦钻研电影业务,并曾在《古井重波记》等影片中饰演角色。从此,他涉足影戏圈,业余时间学写剧本。1924年他开始担任导演。次年,他编导了第一部影片《杨花恨》,获得好评。1925年他参加“征文”比赛,编写的剧本《柳絮》被公司采用,他自任导演,这是其处女作(上映时名《杨花恨》)。此后,他编导的影片还有《儿孙福》《同居之爱》《王氏四侠》与《银汉双星》等。1930年他入联华影片公司,早期作品有唯美倾向。1931年后,他任联华、艺华、新华等影业公司编导。
“九·一八”事变后,史东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与蔡楚生合作编导我国第一部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共赴国难》,从此走上新的艺术道路。1932年以后,他编导了一系列广泛触及社会问题,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影片,如《奋斗》《女人》《人之初》《长恨歌》《狂欢之夜》《青年进行曲》等。
抗日战争时期,史东山在重庆参与创建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我国第一部正面反映人民群众奋起抗日的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该片与《好丈夫》《胜利进行曲》《还我故乡》并称“抗战四部曲”,时代气息强烈、爱国热情高昂,颇有影响。后来,他又执导了《七七周年抗战纪念》《湘北大捷》等新闻片。这一时期,他还导演了《蜕变》《秋收》、《草木皆兵》等舞台剧。
史东山与夫人华旦妮1946年夏在上海昆仑影业公司
抗战胜利后,受周恩来委托,史东山在上海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组织联华影艺社,后与昆仑公司合并,成为抗战后进步电影的新阵地。他编导了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新闺怨》。前者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还被誉为“为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史东山任中国剧协常务理事、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常务委员。他曾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54年他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1年他编导的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导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
史东山从影30多年,创作了20多部影片。并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书。 他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1955年2月23日,史东山突然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终年53岁。几十年后,
来源:作家沙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