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中蕴含着“本真”的复归:喜剧片中黑色幽默的集大成者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28 18:02 4

摘要:黑色幽默原为文学创作中的美学方式,不同于传统喜剧形态,黑色幽默不以刻意的夸张或惊奇来表达创作情感,而是在“喜剧化”的叙事过程中,讲述故事冲突,《绿皮书》无疑是对黑色幽默风格的生动叙述。

黑色幽默原为文学创作中的美学方式,不同于传统喜剧形态,黑色幽默不以刻意的夸张或惊奇来表达创作情感,而是在“喜剧化”的叙事过程中,讲述故事冲突,《绿皮书》无疑是对黑色幽默风格的生动叙述。

凭借其独到的思想与精巧的设计,《绿皮书》以“最佳影片”“最佳演员”和“最佳原作”三项大奖荣获第91次奥斯卡奖。

影片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方面是由于导演和主演们出色的演技,另一方面离不开其优秀的叙述能力,它通过电影中无所不在的黑色幽默,传达出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内核”。

从人物“黑与白”的对比看黑色幽默的形成角色的设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方法,它能使电影在情节上产生冲突,在人物性格上不断发展,好的角色设计和造型,能够演绎出一种特有的幽默情调。

《绿皮书》作为一部“南方巡演”题材的电影,以一次“南方巡演”为核心线索,通过人物、故事、情节和场景的设计与安排,展现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种之间的不平等。

《绿皮书》在黑白文化间的“黑色与白色”“精神与现实”之间,通过一次“南方巡演”进行了巧妙的对比和对照。

影片中的种种细节,无不透露出美国当代“种族歧视”的荒谬现状。

我们首先从底层白人驾驶员托尼这个角色入手分析,整部电影用轻松、诙谐的黑色幽默描写了托尼这个角色:他没有固定的工作,通过与人比赛吃了26个汉堡来赚取生活。

但是托尼也有他自己的准则,不会为了钱而触碰自己的底线,这就表现了男主角崇高的心灵,托尼和谢利在一起的时候,也是靠着他的真诚和热情,才建立起了“真挚友情”。

在托尼发现演奏钢琴不是谢利想要的牌子后,组织者就用“歧视”的语气,拒绝了谢利想要的施坦威钢琴。

托尼试图用契约精神劝服组织者,后用“拳脚”的方式,说服了组织者,让他换掉了施坦威钢琴。

这部电影通过对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冲突的描述,体现出托尼粗犷但又不失细腻的性格特点。

在最终的巡回演唱会上,谢利由于遭到大厅经理的歧视与羞辱而拒绝表演,托尼坚定地带走谢利,诠释了他发自内心地欣赏谢利的艺术才能。

其次是对黑人钢琴演奏家唐•谢里的性格特征的分析,影片中钢琴家谢利有极高的个人修养、殷实的生活条件,但由于黑人的身份,初次见面时,尽管其高高在上,仍无法获得司机托尼的尊重。

在谢利和托尼的首次交谈中,电影有意将他“高高在上”的坐姿,巧妙地用肉眼的“高”反衬出他心灵的“虚”。

本片在多个镜头中描绘出谢利的孤独、矛盾与被边缘化的形象,折射出当时一批上流黑人因“自我认同”的缺失而陷入的心理两难境地。

这部电影通过将肤色和阶层对调来展现种族差异的故事,缔造出众多的经典之作。

用“正与反”巧妙叙事展示喜剧效果“黑色幽默”作为喜剧片的一种类型,其本身的形式与风格特征与喜剧片的叙事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黑色幽默”这一类型的喜剧片中,其叙事方法往往是决定其能否成功呈现剧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绿皮书》作为一部以黑色幽默为主题的电影,其叙述方法上可谓是恰到好处,不多不少,既没有多余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过于繁琐的人物设定,这是一部以“演出线路”为主要线索进行叙事的电影。

一是“以小见大”的荒诞性情节,黑色幽默通常是用一种非逻辑性的滑稽方式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它通过讲述主人公复杂而又荒诞的情绪,在逗乐的同时引发人们的深思。

这部电影以托尼对于“有色人种”的一种心理上的歧视为开头,通过描写托尼对于意大利装潢师、俄国音乐家,印度女仆等非白种人的歧视,从侧面折射出美国白种人的优越感。

例如,在离开的时候,他们为了放下自己的行囊,发生了矛盾,托尼打败了一个管家,那种“得意洋洋”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想到了种族和文化的问题。

二是核心情节的“呼应主题”,本片运用了黑色幽默的叙事手法,层层递进地揭示出“种族歧视”这一重要的故事核心。

《绿皮书》是确实存在的“绿皮书”,从1933年出版到1966年退出历史舞台,其中收录了美国各地愿意接受黑人的餐馆、酒吧、旅游景点。

“绿皮书”既是影片片名,也是“种族不平等”的影片叙述主旨,影片开场回到了1962年的纽约,以1962年美国纽约为开端,当时正值“黑人反歧视运动”时期。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谢利的黑人钢琴师,他与一位即将前往美国的白人驾驶员托尼建立了联系。

这是一次完整的故事,讲述了一些美国人,在接受教育和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与白人之间,依旧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对电影的主题有很好的呼应。

三是通过反转剧情来“升华主题”;在喜剧电影中,使用黑色幽默的方式,通常都会先为观众创造出一种欢乐、有趣的故事,让观众在笑声中,对剧情的人性进行反思。

托尼在听完谢利的演奏之后,就被这独特的钢琴魅力所折服,他给自己的家人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谢利的敬意。

它的主题超越了种族和文化的限制,在叙事色调上与之前的同题材影片有所不同。

影片通过展示两个地位不同的角色之间的友谊,逐渐揭示了角色情感的变化。

通过层层剥离角色情感的过程,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黑人试图改变大众对种族认知的愿望,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悲伤。

用“动与静”的艺术元素推动情节发展在电影中,利用音乐和色彩的组合可以创造一种氛围,传递一种情感。

首先,音乐艺术中的“动”的运用,音乐作为一种“助燃剂”,为喜剧片的黑色幽默增添了

一份浓重的色彩,而其所传达、所演绎的情绪思想也融入了剧情之中,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剧情的发展。

《绿皮书》中谢利特殊的“钢琴家”身份,让这部电影成了一部音乐作品,电影中有谢利的古典音乐,也有他的面包车收音机里播放的流行歌曲,还有黑人的自由爵士乐。

它的创造者们用不同的曲调代表着白人贵族和主流精英,代表着白人大众,代表着南方工人。

在不同的环境中,演奏着反映美国民族文化上的隔阂和现实中的民族差别的音乐。

其中最特别的一次,就是在一辆旅游车上,托尼轻描淡写地唱着一首黑人流行歌曲,而谢利却说自己从来没有听过,这说明谢利想要融入这个世界,同时也是他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挣扎。

其次是对“静”在颜色上的运用颜色是一种“驱动器”,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表现情节冲突,通过不同颜色图像所传达的情绪,来烘托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个性。

《绿皮书》中大量运用了冷淡的颜色,在电影中,以“绿色”为主旋律的“旅行车”为背景,从而衬托出电影的气氛。

同时,影片运用了黑白两色的鲜明对比,从侧面揭示出1962年美国社会中的种族问题,这是一种真实而荒诞的现象。

《绿皮书》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一部充满了怪异和可笑的黑色喜剧。

以保镖托尼和钢琴家唐从纽约到美国南方的旅途为主线,在较为单调的叙述中,融入了“爱

情”的黑色幽默。

通过对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友谊与冲突的刻画,在较为单调的叙述中,将小人物的苦难与伟大

人物的寂寞,用“组合化”的手法,将人类的苦难与伟大人物的寂寞联系在一起。

在对人性刻画方面,《绿皮书》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影片将这两个种族间的矛盾冲突上升到了一个哲学高度,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所表现出来“悲喜交加”的情绪。

喜剧片是当今社会对大众文化消费观和情感期待的一种反映,在以“讲故事”为核心的当代电影艺术中。

是否能够将故事冲突和人物事件进行“集合立体”的整合,并最终构建出一种完整的叙事形式,是评价当代电影创作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绿皮书》运用了“镜像对照”的叙述方式,通过展示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在相互交往中经历的种种冲突,表现了个性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并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幽默的情节,同时也突显了电影独特的艺术张力。

本片以诙谐的故事情节,注重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使观众感到温馨而真诚。

影片用一种宏大的叙事手法,表达了一种民族平等的审美价值,用一种温馨的情趣表达了一种价值观念,体现了一种普遍性的人文关怀,从而超越了传统的“理论说教”。

尽管《绿皮书》并非完全是喜剧片,但它通过喜剧的方式传递了更多的艺术张力,以富有想象力的情感表达方式打开了喜剧片的新发展方向和表达空间。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友情世界”中的微妙情感,反映了“种族问题”的悲剧性主题,同时将悲剧和喜剧元素融合,丰富其文化内涵。

来源:科普早班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