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帅》里东北黑道幻影:范德彪 “道上人” 的喧嚣与落寞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27 10:05 4

摘要:开原几十万人口,不管多大岁数,不管在哪里碰到他,都要停下来叫他一声彪哥。不管你是年纪十八的外甥女小翠,还是七十多岁的老奶,都要叫彪哥。

文:郑少渊 愿我的文字温暖你

-01-

1962年,在广袤的辽北大地上,诞生了一个奇男子。

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范德彪,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彪字,让范德彪,彪过了头。

范德彪自认是个道上人,也是个比狠人还狠“一点”的“狼人”。他说过,开原市几场恶战的主打人,都是他。

开原几十万人口,不管多大岁数,不管在哪里碰到他,都要停下来叫他一声彪哥。不管你是年纪十八的外甥女小翠,还是七十多岁的老奶,都要叫彪哥。

犹记得当年他在维多利亚的时候,那是何等的辉煌!那真是众星捧月,百鸟朝凤!辽北大地的人谁见了不叫一声彪哥,咔咔咔全是敬礼问候啊!

那一年,彪哥身穿中山装,头戴“大密镜”,手拿大哥大,座驾虎头奔,那时候的他,只要一把烟拿出来,马上就会有四五个打火机凑过来。

“保安这块,咱、咱们都属于道上人,见到像我这样的大、大哥,抱拳,右手在前,表示尊重。握手,手指头偎过去,表示礼让,就、就是夹、夹尾巴做人。”

这是彪哥对手底下保安团队的谆谆教导。

如果没有接下来的一场单方面挨打的“恶战”,彪哥依旧是那个他自己心中的“道上大哥”。

-02-

作为赵本山自导自演的经典之作,《马大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 21 世纪初东北社会的众生相,堪称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电视剧。

这部剧在播出后迅速在东北三省走红,沈阳市和长春市的收视率达到了 28%,哈尔滨市更是高达 46%,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它不仅仅是一部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更是一幅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浮世绘,从农村与城市的碰撞,到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冲突,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的影响之深之广,不亚于甚至超过农民留守。《马大帅》正是这一重大社会背景的微观反映,以近乎写实的手法,讲述农民走出乡土的故事。写实体现在取景,在赵本山老家开原城区,故事的很多场景取于此。开原火车站、维多利亚夜总会、千福饭店、桂英餐馆、小翠海鲜馆、红房子别墅、欧兰花园等,都是实景。

写实更体现在剧情。本世纪初的东北,正是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相比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剧中出现大量当时东北的状况:棚户区、失学儿童、无业青年、社会帮派、哭丧生意、看病难、搓澡工、骗子、小偷、“倒骑驴”……

活生生的底层现实,一个农民眼中光怪陆离的城市。开原只是一个县级市,和所有县城一样,并没有与农业社会完全隔离。这是大量农民就近打工的写照,也是本剧的可贵之处,不回避社会转型中的负面现象。事实上,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进城,只能底层劳作,干的这些“不入流”的活,正是民情一线的反映。

而“道上人”,更是那时候东北社会的一个重大缩影。

-03-

从剧中可见,东北“道上大哥”这一现象深深植根于当地的地域文化土壤。东北地区广袤的土地、豪爽的民风,孕育出了这种看似重情重义、实则良莠不齐的江湖文化

往昔,部分所谓的 “道上大哥” 凭借自身的勇猛和在当地的人脉,在特定圈子里施展着影响力。他们或在小摩擦中充当 “调解人”,或涉足一些边缘行业捞取利益,然而这种文化与现代法治社会背道而驰。

本世纪初的东北,刚刚经历国企职工下岗潮,整个社会存在大量的无业闲散人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道上人”这一看似风光的捞偏门职业无疑成为了当时人们羡慕的活计之一。

那时候的东北社会治安,可以说是极其的差。小偷、抢劫、打架斗殴,甚至于凶杀等刑事案件也是频频发生。人们遇到事情第一反应不是报警,而是选择找一找认识的“道上大哥”来出面调解。

“道上大哥”的影响力几乎可以覆盖当时社会各个行业之中,你想做生意,不仅要正规手续齐全,还要有一个“道上大哥”的保驾护航,不然你无法在当地正常经营下去。

而《马大帅》对于这类现象,毫不避讳的向观众展现出来。剧中一些“道上人”也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像是“四马路刚子”,“阿豪”,“老疤”等这类真正的“道上大哥”,他们在当时社会上的威望可以说是非常大,这也说明当时东北社会的一个畸形现象。

-04-

而引发这类畸形现象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东北社会存在大量人员失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人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为了生计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而黑社会的存在似乎为他们提供了一种 “捷径”。剧中的一些小混混,如阿豪的手下等,他们大多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专业技能,难以在正规的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便选择了成为道上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钱财。

同时,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人开始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使得黑社会的存在有了一定的市场,一些人认为通过与黑社会勾结或者加入黑社会能够快速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此外,社会治安管理的不完善也是黑社会现象滋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剧中多次出现警察执法不力的情况,如马大帅被牛二欺负时,报警后警察未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使得一些犯罪分子更加肆无忌惮,也让普通百姓对社会治安失去了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黑社会的气焰。

-05-

而我们敬爱的彪哥,在这些真正的“道上大哥”面前明显是不够看的。

范德彪,这位自称 “辽北第一狠人” ,他的出场总是带着一股 “霸气”,黑衣墨镜,走路带风,身后跟着一群小弟,嘴里时不时蹦出几句 “江湖术语”,让人乍一看还真以为是个厉害角色。然而,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厨子出身,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吓退了骚扰饭店老板桂英的流氓,从而被吴德荣看中,成为了维多利亚娱乐广场的保镖。

彪哥十分好面子,爱慕虚荣,为了在众人面前树立自己的 “黑道大哥” 形象,他常常吹嘘自己的 “英勇事迹”,什么 “本市几场著名硬仗都是我主打的”,但实际上却鲜有真正的实战能力。

在面对真正的黑社会挑衅时,他往往是虚张声势,最后落得个被人暴打的下场。比如在维多利亚的包厢之战中,他本以为凭借自己以往的 “威名” 摔个酒瓶就能吓退对方,却没想到这次遇到的是货真价实的打手,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颜面扫地。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死鸭子嘴硬,事后还编造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继续在众人面前维持他的 “大哥” 人设。

他的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可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权力和尊重的渴望。

在那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试图通过伪装成黑道人物来获得他人的敬畏和认可,这也恰恰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范德彪的存在,不仅为剧情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更是对那些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的人的一种讽刺。

-06-

在面对吴总的辞退,以及身旁小弟的诧异,彪哥那时的内心也生出一丝迷茫和惶恐。

就像是自己亲自编织的一场美梦被人轻易戳破,留下的一地鸡毛让局内人除了感到尴尬和愤怒外,再无其它。

离开维多利亚,自己的路又在哪里?

彪哥迷茫的望向天空,可面对周围的保安小弟,不得不强打精神,给他们讲述了“井底观天”这一成语小故事。

可是那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保安小弟,却语出惊人:明白了,彪哥是那只蛤蟆

看到这里,屏幕外的我们不禁一愣:

我们是不是也是那只蛤蟆呢?

来源:郑少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