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童星惨遭亲妈家暴,被板凳砸脸:哪来的“打是亲,骂是爱”?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27 11:20 4

摘要:2004年,《快乐星球》这部科幻教育片播出后便创下了收视率新高,到了第四季,更是突破了收视率记录。

2004年,《快乐星球》这部科幻教育片播出后便创下了收视率新高,到了第四季,更是突破了收视率记录。

在那个还没有科幻题材的时代,老顽童爷爷、莲蓉包、冰柠檬和多面体他们居住的“未来感”星球,给孩子们开启了一个梦幻世界。

在90后的心目中,《快乐星球》无疑代表着“童年的回忆”。

作为当时剧组年龄最小的“冰柠檬”张兆艺,也因乖巧可爱的性格备受剧组人员宠爱,剧外也收获了一大波粉丝。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看起来活泼可爱的“冰柠檬”,竟然饱受家暴折磨,自称是是被妈妈从小打到大的……

近日,张兆艺发文控诉被妈妈家暴,随后她晒出了一张受伤的照片。照片中她脸色苍白,鼻子受伤严重,双眼噙着泪水,充满了无助和悲伤。

她在文中写道“没事的,年轻人。没有人知道你的痛苦。逃跑就好了,不用再挨打了,不用再每天听到指责了。不是你的错,你只是从小被打到大罢了!姥姥不会再陪你哭了,爸爸也逃离了这个家”。

张兆艺的字里行间充斥着失望,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她正在努力地适应眼前的一切,努力地释怀,努力地向前看。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张兆艺的母亲。

从小到大,张兆艺的母亲总是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她对张兆艺的教导十分严苛。

当年拍摄《快乐星球》的时候,张兆艺是剧组里面年纪最小的一个。拍摄累了,其他的小朋友忍不住地抱怨,只有张兆艺乖巧地坐在一旁。

“老顽童”的扮演者赵克明直言,“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乖巧的小孩,她(张兆艺)就像个大人一样,不哭不闹。”

在这种“动不动就挨打”的教育方式下长大,张兆艺自然表现得“乖巧懂事”。可当孩子的天性被扼杀,那他们还能被称之为孩子吗?

在一些家长的眼中,仿佛只有严厉的打骂,才能换来孩子的成材。

可家长口中的那些“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事实上,这些俗语的背后藏着家长的无知与懒惰。

以武力代替说教,以权威代替沟通,其中藏着巨大的隐患。

2019年,江苏南京一个9岁的小男孩从17楼一跃而下,当场不治身亡。

孩子名叫王海森,而他寻短见的原因,则是不小心打破了一块玻璃,他担心回家受到父母的打骂。

跳楼前,王海森给最疼爱他的奶奶留了一份遗书,然后决绝地告别了这个世界,没有一丝犹豫。

仔细看这份遗书,上面有很多的错别字,还有很多地方是用拼音替代的。这个孩子正处在花一样的年纪,他还有更好的明天,为何会因为一块玻璃而选择寻短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与王海森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关系。

当孩子做错事,王海森的父母总是会用武力解决问题。孩子被打到哭着求饶,父母这才罢休。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没有接触过死亡,却又天真地认为死亡比挨打轻松。

得知孩子去世的消息,王海森的父母悔不当初,可是生命只有一次,哪有读档重开的机会。

尽管悲剧时有发生,但是巴掌不打到自己身上就不知道痛,仍然有很多家长,沉浸在“打是亲,骂是爱”的谬论中。

在《少年说》的一期节目中,一个四年级的小姑娘喊出了自己妈妈的“五不准”。

第一,不准抄错题;第二,不准看错加减号;第三,不准出现一目了然的错误;第四,不准不认真;第五不准写错数字。

如果做不到,妈妈就会用尺子或者是橡胶鞋底狠狠地打她,这导致她现在很讨厌写作业。

对于女儿的控诉,妈妈却表示这种教育没有问题,孩子需要教育,只有严厉的方式才能让他们长教训。

她还认为孩子必须要打击,如果不打击的话,他们就会有点飘。

尽管妈妈一再重申,她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长大成材,她的人生才会不留遗憾。

妈妈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却从未思考过作业存在的真正含义。课后作业是为了巩固课上学到的知识。

如果孩子对作业产生畏惧,又怎会对学习产生热爱?

孩子能不能打?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的曾仕强,在一次讲座中,说起了孩子犯错要不要体罚的问题。

他先是用一句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打不打不是问题,怎么打才是问题。”

望着众人疑惑不解的神情,他以自家孩子为例,给出了一个关于打孩子的“标准流程”: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父母是没有理由打他。

而是应该告诉孩子他错在哪里,说完后,再让孩子重复一遍加深印象。同时,我们要告诉孩子:

“虽然你现在说不会再犯,但其实你还是有可能会犯,所以你以后要常常提醒自己。”

果然,没过多久,孩子就又犯错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问问他:

“这是第几次犯错?”

“你自己觉得对吗?”=

“以后会不会改?”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提醒孩子:如果还有下次,我一定会打你。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你长个记性。

等孩子第三次再犯时,我们既不用多说道理,也不用跟孩子讨价还价。

而是要让孩子去找一样东西,让他自己说用什么打比较合适。

有些“心思活”的孩子可能会找一张报纸,我们也不要生气,只要淡定地让孩子换一样就行了。

选好之后,再问问孩子“要打哪里”、“打几下”之类的。

到了最后,曾仕强也没有真的动手。

他说:

“讲了半天,我没有打他,因为他已经够受折磨的了。

这个过程很重要,结果反而不重要,因为打跟不打都是一个样子的。”

在曾仕强看来,很多孩子挨了打却还是“死性不改”,就是因为很多父母是为了打而打,让孩子觉得被打是因为父母情绪管理有问题,而不是自己做错了。

最后,他告诫父母:

我们可以不打孩子,但嘴上永远不要对孩子说“我绝对不会打你”之类的话。

因为无论何时,都要让孩子对父母抱有一定的敬畏。

不得不说,这则视频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彻底推翻了我原有的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我对儿子的教育都是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总觉得孩子还小,做大人的只要耐心讲道理,孩子一定会明白的。只有最无能的父母,才会对孩子动手。

可结果,现实却狠狠打了我的脸:

儿子变得说不得、骂不得、批评不得。稍不顺他的意,就会大发雷霆。

在节目《圆桌派》中,主持人窦文涛分享了自己挨打的经历:

自己小时候要是犯了错误,父亲一定会动手打他。

但父亲的打,是门“艺术”:

父亲会先抄起一样家伙,挥舞半天,最终,才落在自己身上一下。

这一下,往往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伤害。

整个过程,虽然雷声大雨点小,更像是一种“吓唬”,但却让年幼的窦文涛清楚地知道了这件事很严重,从而学会了反省和敬畏。

对此,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很是赞同。

她说:

“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爱之外,还有个敬和畏。

如果说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

我们可以雷声大雨点小,也就是说这个仪式让他看着很可怕了,到最后处罚的时候从轻,让他真的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

真的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老话说得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好的教育,不仅有和风细雨的规劝,更有雷霆万钧的训诫和惩罚。

只有让孩子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错不能犯,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这一点,全世界都是一样。

哪怕是极力推崇民主、自由的西方国家也是一样。

比如,英国议院曾通过了一条法规,大意是:

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

再比如,新加坡的中小学,都会在教室后方的墙上悬着一把戒尺。

据说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就要按规定打三下。

不过只许打手心,不能打手背,而且必须要两个老师在场时才允许执行。

事实上,这世上没有哪个孩子是不会犯错的。

只是有的错,或许犯了也无伤大雅;

而有的错,却是关乎底线,万万不能一笑而过。

父母因孩子犯了错而惩戒孩子,不是冷酷无情,恰恰是在保护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遵守和敬畏规则。

那么,该如何惩罚孩子,才能既达到教育效果又不过分伤害孩子呢?

人民日报也曾总结了9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

希望看了我的故事后,每个家长都能学会用爱和规矩的画笔填充孩子的童年,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守规矩、明事理、知敬畏的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如果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母爱好时光》热线:0451-82898800

编 辑:琬璘

审 核:崔英

终 审:凯淇

来源:龙广凯淇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