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封神2》预告片出炉后,火的是“魔家四将”。由于四将刚从北海远征归来,还没来得及歇歇脚,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岐,因此状态不佳,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像极了当代职场的打工人,因此被网友们玩梗,火出天际。
#谁是长辈谁是晚辈#
《封神2》预告片出炉后,火的是“魔家四将”。由于四将刚从北海远征归来,还没来得及歇歇脚,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岐,因此状态不佳,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像极了当代职场的打工人,因此被网友们玩梗,火出天际。
参见:班味十足的 “魔家四将”表情包出圈,《封神2》被网友这样玩梗,乌尔善怕是没想到~
但发现有部分网友搞不清魔家四将和四大天王的区别,将其混淆。小编特地整了整资料,帮助大伙儿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最根本的区别有二:
一是,四大天王是佛教的,魔家四将是道教的。
二是,魔家四将在前,四大天王在后(佛教传入中国起算)。
四大天王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吠陀时代的古印度婆罗门教神话。婆罗门教神话中的二十诸天,是帝释天的下属,被称为护世四天王。在古印度的民间文学中,如《阿闼婆吠陀》《摩罗衍那》《摩诃婆罗多》等,都曾提到四方守护神。这些天王在佛教传入之前就已经有了重要的地位,分别代表着土地、风、火和四大元素。
随着佛教的传播,四大天王逐渐被吸纳进佛教体系,成为护法神。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其中欲界最高级的是“六欲天”,由四天王及其眷属居住。四大天王分别守护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四大洲。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四大天王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汉化形象。唐代传说中,毗沙门天王在安西城之战中帮助击退蕃军,香火极盛。到了宋元以后,四大天王进一步汉化,兵器和眷属也进行了改造,最终成为镇守佛门的“四大金刚”。
而魔家四将源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他们原本是商朝末期镇守佳梦关的四位大将,分别名为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和魔礼寿,后来在伐纣之战中战死,被姜子牙封为天庭正神“四大天王”,分别掌管风、调、雨、顺之职。
这种设定使得人们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容易认为魔家四将即是四大天王未封神前的肉身,从而产生混淆。
混淆点就在这里。
《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归国封神》中,姜子牙封魔家四将为天庭正神“四大天王”,分别掌管风、调、雨、顺之职,但并没有明确地说这四位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
但是,这四位天庭正神的名称又分别是:
增长天王,魔礼青 职风
广目天王,魔礼红 职调
多文天王,魔礼海 职雨
持国天王,魔礼寿 职顺
这些名称和职位,与四大天王在民间信仰中象征着“风调雨顺”相雷同,不妨这样认为,魔家四将被姜子牙封神后派去西方,成为佛教中的护世四大天王。随着佛教向东土的传播,魔家四将化身为四大天王,回家了。
小编认为《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的原型,就是四大天王,而小说作者为了提高道教的正统地位,就将魔家四将纳入封神榜。姜子牙代表道教,而四位天王的前身是姜子牙封的,辈份与地位谁大谁小?考究起来,佛教就处于道教之下了。
“武王伐纣”的历史年份,经考证确认,是公元前1046年。如果在公元前1046年魔家四将被封神,其后千年之内融入佛教成为四大天王。从时间逻辑上,《封神定义》给出的安排,倒是说得过去的。
魔家四将的形象和法力与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基本相同,甚至使用的武器也一样。
可以这么认定,魔家四将的原型是佛教护法天神四大天王,但在《封神演义》中,他们被改编成了道教神话中的神祇,这种文化融合和本土化的过程使得魔家四将与四大天王在形象和法器上几乎一模一样,导致人们容易将两者混淆。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过程有关。佛教和道教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使得四大天王的形象在不同宗教体系中都有所体现。
《西游记》中,也有四大天王。但联起手来,也是打不过孙悟空。
魔家四将和《西游记》中的四大天王的联系在于,《封神演义》中魔家四将死后被封为四大天王,而《西游记》中的四大天王则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两者在形象和职责上有所相似,但来源和背景有所不同。《封神演义》中的设定为四大天王增添了中国神话色彩,而《西游记》中的四大天王则更多保留了佛教传统形象。
一句话总结:四大天王是印度舶来品,魔家四将是中国明朝时代的高仿。
来源:治愈人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