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那些侮辱智商的穿帮镜头,让人一言难尽!导演求你长点心吧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1-19 19:26 1

摘要:追剧,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最大爱好,不过在这个参差不齐的影视剧市场上,要挑到一部“百看不厌”的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文|不可史意

编辑|不可史意

追剧,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最大爱好,不过在这个参差不齐的影视剧市场上,要挑到一部“百看不厌”的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剧堪称漏洞百出,尤其是那些穿帮镜头和不符合逻辑的话语,简直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有弹性的利剑

每当人们不小心看到这些“神剧”中的镜头,都忍不住吐槽一番导演们的脑子。

这么明显的漏洞都看不出来,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导演?

太过敷衍的堵嘴

古装剧因其华美的服饰和历史感的场景,常被观众寄予厚望,仿佛能带人穿越到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年代,然而,当观众真正走进剧情时,却常常被各种“现代入侵”瞬间拉回现实。

这手铐有什么用?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一场浪漫的桥上相会却因背景中的现代路灯让人忍俊不禁,这本该是含蓄动人的情节,却因两杆路灯高高地伫立在桥头,显得十分滑稽。

充满现代感的灯柱

银白色的灯柱与古香古色的环境格格不入,仿佛剧组是临时找了一个公园取景,却忘了遮掩现代设施,路灯在白雾中若隐若现,与剧中人物的浓烈感情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尤为尴尬。

不仅是路灯,还有“玻璃窗”这一现代建筑元素也常出现在古装剧里,在一场古代富家人家的聚餐场景中,背景里的木窗竟镶嵌着明亮的铝合金玻璃,透出一种时尚简约的气息。

铝合金玻璃

这样反差极大的设计不禁让人怀疑,剧组是在拍历史剧,还是一场“古风时尚与现代家居”融合的实验?从某种程度上,这种“时空错位”的荒唐,的确让观众不禁怀疑制作方是否对该剧上心了。

如果说场景穿帮还可以归咎于拍摄场地受限,那么服化道的失误更显剧组的随意,有些古装剧的女主角穿着一身华丽的古装,但肩膀上的现代内衣肩带却在镜头中若隐若现。

古装中漏出内衣肩带

这本应是小心遮掩的细节,却被堂而皇之地展现在屏幕上,古代女性的服饰本以优雅保守为主,这种现代化元素的突兀存在,让观众瞬间从精致的时代背景中抽离,直呼“穿越”太过。

除了服化问题,台词的失控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一位剧中的角色一本正经地说:“我的父母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这句台词一出口,尽管人物神情悲痛,观众却无法进入情绪。

离谱的台词

因为稍微一想就能发现,既然父母在出生前就去世了,那么角色又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呢?这样令人发懵的台词,不禁让人对编剧的逻辑和用心度产生怀疑。

另一个让人意外的穿帮镜头出现在一场紧张的宫斗戏中,当众妃嫔正在唇枪舌剑之时,画面一转,镜头扫过一位妃子身后的桌子,赫然放着一部现代手机。

桌子上放着手机

而且还有妃嫔堂而皇之地玩手机,这本该是宫廷中勾心斗角的重场戏,结果却因这个意外的“入侵者”被彻底打破紧张气氛,手机的出现不仅令人困惑,更让人感慨,这种细节的失误是如何在后期剪辑中被放过的?

光明正大地玩手机

类似的还有《甄嬛传》中,当熹贵妃来找皇上的时候,镜头突然捕捉到背景墙上的插座,这种现代化的电气设备在华丽的宫殿中格外刺眼,仿佛提醒观众,身处其间的演员其实只是穿着古代服饰的一群现代人。

插座

这些不协调的元素一次次出现在画面中,让观众的代入感被不断打破,甚至产生一种“这到底是古装剧还是穿越剧”的荒唐念头。

抗日剧向来以展现历史英雄气概、描绘艰难抗争为主题,然而,近年来一些抗日剧却常因过于夸张的情节设计和荒唐的道具处理而频频出圈,让人气愤不已!

抗战“神剧”

先来说说“手撕鬼子”这个桥段,这本应是一场紧张的生死搏斗,但呈现出来的却像魔术表演,画面中,主角轻而易举地将敌人撕成两半,伤口整齐得仿佛手持激光切割机完成。

手撕鬼子

这样的“神操作”不仅让观众感到违和,更让人对主角的“力气”生出一种荒谬的敬佩,这场景里鬼子俨然成了毫无重量感的纸片人,英雄却如同不受物理法则束缚的虚拟角色,这种不着边际的演绎,究竟是为戏剧张力服务,还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刻意妥协?

此外,还有“800里外一枪毙敌”,理论上,一里等于500米,800里便是40万米的距离,即便在现代科技条件下,这也不可能完成,别说精准击毙,单是子弹的有效射程便已超越现实。

离谱的八百里距离

然而,这样荒唐的场景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荧幕上,成了剧中主角百发百中的“战绩”之一,不禁令人怀疑,难道是当时的抗战英雄都配备了科幻电影中的激光制导装备?

同样滑稽的还有现代化饮料的出现,在一场抗日剧的日军营地中,能清晰地在军官桌子上看到一瓶动脉饮料,这原本是展现敌军高层生活优越的一幕,没想到观众却注意到那是当代常见的饮料包装。

日本军官桌子上放着脉动饮料

这不仅让年代感瞬间崩塌,也让人开始怀疑导演的用心程度——是在讽刺敌军的“不拘小节”,还是简单粗暴地对道具敷衍了事?

除了道具失误,还有一些剧情设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比如剧中,解放军战士总能从最艰苦的条件中找到“富足”的食物,一日三餐顿顿吃肉,甚至还有心情和时间为感情纠葛争论不休。

士兵在大快朵颐,这合理吗?

这些设计看似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实则完全违背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状况,抗战时期资源匮乏,战士们能勉强填饱肚子就已属不易,更别提像剧中那样大快朵颐的画面。

还有“小孩扮鬼子”这一奇特景象,在某部抗日剧中,一队“鬼子兵”身材娇小,脸庞稚嫩,显然由一群少年演员扮演。

小孩扮鬼子

这种为了省经费或拍摄便利的做法让严肃的战争题材失去了应有的分量。看着“鬼子”们笨拙地端着枪,观众的紧张情绪瞬间消散,转而陷入一种无力吐槽的无语感。

包子咬一口后一扔变炸弹;鬼子军官的服装细节却透露出某种舞台戏剧般的夸张;甚至,镜头中还能瞥见群众演员间杂着现代化的表情和姿态。

能吃的“包子炸弹”

这些都出现在号称“大制作”的抗日剧中,这不禁让网友质疑,它真的配这个称呼吗?

在《骄阳伴我》这部剧中,白百何的这个镜头,穿帮比较明显,前一秒她的头上还带着绿色的发夹,然而当镜头再转回来的时候,发夹就变成了咖色,这么明显的变化,很多观众都发现了。

绿色发夹?咖色发夹?

另一部年代剧的穿帮更加让人匪夷所思,剧中女主角在一场冲突中因不幸受伤被切掉了小拇指,没想到下一场戏中,她的双手却奇迹般地恢复如初,完好无缺。

小拇指被切断了

更令人无语的是,前一幕女主角还在因为失去手指而心痛落泪,后一幕却仿佛完全遗忘了这段经历,镜头的切换过于随意,让观众倍感失望,这一情节的不连贯,不仅削弱了角色命运的戏剧张力,更让观众对作品的整体逻辑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

小拇指又完好了

而还有些“穿帮”则似乎与过度的艺术化处理有关,在一部剧情设定为农村的剧中,观众却发现主角家中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灯火通明,毫无能源匮乏的年代感。

这种明亮的画面固然增强了视觉效果,但在真实历史背景中,那样的用电量在乡村几乎不可能实现,灯光的过度运用虽然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却无意中削弱了作品的年代氛围。

灯火通明的农村,与历史背景严重不符

这些穿帮场景的频繁出现,简直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尤其是抗战剧出现的错误,很容易对后辈带来错觉,实不应该!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