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春佳节之际,张艺谋携《第二十条》重磅登场,一头扎进竞争白热化的春节档。一时间,影坛风起云涌,各方大片争奇斗艳,都想在这个黄金档期抢得一席之地。而张艺谋的《第二十条》却如同一匹黑马,突出重围,票房成绩一路飘红,呈现出势不可挡的上升劲头。观众们蜂拥而至,影院里座
在星光熠熠的中国电影苍穹之下,张艺谋与陈凯歌宛如两颗最为耀眼的巨星,交相辉映,各自散发着独特光芒。
新春佳节之际,张艺谋携《第二十条》重磅登场,一头扎进竞争白热化的春节档。一时间,影坛风起云涌,各方大片争奇斗艳,都想在这个黄金档期抢得一席之地。而张艺谋的《第二十条》却如同一匹黑马,突出重围,票房成绩一路飘红,呈现出势不可挡的上升劲头。观众们蜂拥而至,影院里座无虚席,大家都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故事世界中,或沉思、或感慨,影片引发的热度如涟漪般,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扩散。
张艺谋,那可是电影界实打实的金字招牌,口碑好得没话说。在娱乐圈,多少初出茅庐的年轻女明星,眼巴巴地盼着能成为 “谋女郎”,仿佛只要贴上这一标签,就能开启演艺生涯的璀璨篇章;那些已然在演艺圈站稳脚跟的演员们,也心心念念着能参演他的作品,就盼着给自己的履历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色光芒,让事业更上一层楼。
看着张艺谋这般风光无限,人们的思绪不禁飘向了另一位影坛大咖 —— 陈凯歌。说来也怪,自去年五月份过后,陈凯歌的消息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明显少了许多。媒体的镜头聚焦之处,大多是围绕他的电影《志愿军》,还有时不时传出的得奖喜讯。
这两位顶尖导演,恰似电影江湖中的两大高手,出身不同、成长轨迹各异,却又都毕业于同一所孕育梦想的摇篮 —— 北京电影学院,二十来岁便已相识,还携手共创过经典之作。他们才华横溢,在影坛的地位举足轻重,年龄相仿,各类奖项拿到手软,平分秋色。可娱乐圈这块大蛋糕,人人垂涎欲滴,竞争的火药味时刻弥漫。即便是这两位王牌导演,也难免陷入一场没有硝烟的 “战争”,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他们看似相近,实则大相径庭的人生境遇。
起点殊途:命运的岔路口
陈凯歌,打从出生起,就像是含着金汤匙。他的父亲陈怀恺,那可是电影界的老一辈传奇人物。新中国成立前夕的 1949 年,陈怀恺便已在中央电影局担任副导演一职,次年就转型成为演员,投身剧情电影的拍摄浪潮之中。时间来到 1956 年,陈怀恺更是独当一面,挑起导演大梁,还凭借卓越的才华,一举斩获首届百花奖最佳戏剧奖项。此后,他佳作频出,将戏剧精神与电影艺术精妙融合,开创出独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在影坛稳稳扎根。
有这样一位父亲作为引路人,陈凯歌自幼便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儿时,他跟在父亲身边,穿梭于片场各个角落,那些光影交织的画面、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如同点点繁星,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了电影的种子。待长大成人,当他决心踏入电影行业时,人脉资源如同坚固的桥梁,已然搭建妥当,父亲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更是如同一本本珍贵的秘籍,随时供他翻阅学习。在那个年代,集人脉、能力、家境于一身的青年才俊,在导演圈里可谓是凤毛麟角,陈凯歌无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得以自由地展翅翱翔,追逐心中的电影之梦。
反观张艺谋,他的起点与陈凯歌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家境普通,压根儿和艺术世家沾不上边,连影视行业的门槛都摸不着。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因历史的洪流裹挟,他家成分不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诸多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父亲张秉钧本是家中顶梁柱,可一旦倒下,整个家庭便如风雨中的破船,飘摇不定。张艺谋想进厂加入共青团,却因成分问题被拒之门外,别人领取补贴时,他只能在一旁眼巴巴看着,满心无奈与失落。
但张艺谋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生活越是艰难,他奋进的火焰就燃烧得越旺。当陈凯歌已然决定投身电影拍摄时,张艺谋还只是纺织厂一名默默无名的工人,每日与机器为伴,双手在纱线间穿梭,可他心中对电影的渴望从未熄灭,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试图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初次携手:梦想启航的高光时刻
张艺谋和陈凯歌虽毕业于同一所院校 —— 北京电影学院,却并非同期同窗。陈凯歌凭借自身扎实的功底,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考入;而张艺谋,则是经历了一番波折,靠着破格入校,才踏入这方梦想之地。此前,他在纺织厂的岁月里,为生活奔波忙碌,电影对他而言,仿佛是遥不可及的梦幻。正因如此,在校期间,两人如同两条平行线,未曾有过交集。
直到 1984 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两人在共同好友吴天明导演的牵线搭桥下,终于碰面。彼时的他们,年轻气盛,满怀着对电影的炽热激情,怀揣着不多的资金和简陋的设备,毅然决然地奔赴高原。那里,天地辽阔,壮美而又神秘,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他们去挖掘、去塑造。
在高原上,两人分工明确,一个埋头钻研剧本,字斟句酌,力求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一个全神贯注琢磨镜头,反复调试,渴望捕捉到最震撼人心的画面。他们对着高原的广袤天地,对着当地质朴的百姓,暗暗发誓,一定要拍出一部惊世之作,让世界为之侧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他们合作的电影《黄土地》横空出世。影片一经上映,瞬间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观众们被影片中独特的东方美学所震撼,那厚重的黄土地、朴实的农民形象、饱含深意的故事,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而这股热潮并未就此止步,它如同展翅的鲲鹏,一路飞越国界,在国际影坛掀起惊涛骇浪。国外的观众和影评人惊叹于中国电影竟有如此独特的魅力,一时间,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名字,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陈凯歌凭借导演才华,一举夺得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导演奖,成为圈内备受瞩目的黑马导演;张艺谋则凭借精湛的摄影技艺,将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完美定格,捧回了金鸡摄影奖、国际电影节摄影奖等诸多知名奖项,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一线摄影师的荣耀之路。
此时的他们,虽身处同一领域,却又因分工不同,各自绽放光芒,未来的道路,看似一片光明,却也暗藏着未知的变数。
分歧渐显:分道扬镳的前奏
初次合作的巨大成功,让陈凯歌和张艺谋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看到了彼此身上的无限潜力。没过两年,陈凯歌再次找到张艺谋,提出携手拍摄一部聚焦中国军人灵魂的电影《大阅兵》。张艺谋二话不说,欣然应允。
拍摄现场,依旧是熟悉的分工模式,张艺谋把控镜头,用他的镜头语言诉说着军人的坚韧与豪迈;陈凯歌主导导演工作,精心雕琢每一个情节,力求展现军人内心深处的热血与担当。影片成品延续了前作的优良风格,片段立意深刻,镜头运用干净利落,毫无拖沓之感。
然而,就在外界对这部影片赞誉有加之时,两位合作者之间却悄然出现了裂痕。毕竟都是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因理念的碰撞而产生分歧。这些分歧起初如同小石子投入湖面,泛起些许涟漪,并未引发轩然大波,但随着时间推移,却如同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大,让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此后,除了影片宣传等必要场合,两人私下里几乎互不往来,就连同台亮相都变得极为罕见。
各自辉煌:巅峰对决的荣耀与挣扎
即便隔阂已然产生,可两人的电影事业并未就此停滞不前。张艺谋在演艺道路上迎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转型契机。彼时,有剧组向他抛来橄榄枝,邀请他跨界担任演员。这一决定看似冒险,毕竟从幕后走到台前,中间隔着千山万水,难度可想而知。但张艺谋骨子里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儿再次被点燃,他略一思索,便毅然接下了这份邀约。
谁也没想到,张艺谋竟有着极高的表演天赋。初次触电,他便凭借细腻入微、质朴纯真的演技,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赢得满堂喝彩。他在影片中的精彩表现,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烟火,绚烂夺目,一举斩获金鸡奖、大众百花奖、东京国际电影最佳男演员三大重磅奖项,成功打破国人在 A 类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纪录,为中国电影人争光添彩。
此时的张艺谋,已然不满足于只在摄影和表演领域发光发热,那颗导演的心愈发炽热。他精心筹备,召集一众志同道合的伙伴,剧本选定莫言的长篇小说,演员阵容更是豪华,巩俐、姜文等实力派纷纷加盟。随后,他们奔赴黄土高坡,那里的风土人情、厚重历史,为影片注入了灵魂。一年之后,电影《红高粱》惊艳问世。
这部影片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外影坛掀起惊涛骇浪。巩俐凭借此片一炮而红,从默默无闻的新人,一跃成为备受瞩目的影坛新星;张艺谋则带着它勇闯国际电影节,捧回金熊奖,这也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中斩获的最高荣誉。一时间,张艺谋风光无限,领奖台上频频现身,各类奖项拿到手软,创造了中国影史上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就连影片中的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都传唱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旋律。
与此同时,陈凯歌也不甘示弱,精心筹备的剧情片《孩子王》被戛纳国际电影节慧眼相中,成功入围戛纳金棕榈奖,在国内更是揽获金鸡奖等多项殊荣。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内涵,展现了特定时代下的文化困境与人性挣扎,引发观众深深的思考。
两部影片同期拿奖,题材各异,风格不同,却难免被外界拿来比较。张艺谋的作品往往侧重于展现人性的热烈与奔放,以浓烈的色彩、奔放的情感冲击观众的感官;陈凯歌则更擅长挖掘人性的复杂与深沉,用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考触动观众的心灵。本就存在隔阂的两人,在外界的比较之下,关系愈发微妙。早在 1987 年,矛盾初现端倪之时,陈凯歌赴美学习期间,与友人谈及张艺谋的电影,言语间竟流露出不满,认为其过于商业化,仿佛商业化是电影艺术的原罪。
此后,在千禧年到来之前的那几年,两人更是较上了劲,卯足力气在电影创作上展开激烈竞争。陈凯歌执导的《边走边唱》问世,影片聚焦民族差异带来的生活习惯与性格变化,拍摄画面细腻如丝,每一帧都仿佛是精心绘制的油画,再次入围戛纳金棕榈奖项,引发国际影坛广泛关注。
张艺谋见状,迅速接招,推出《大红灯笼高高照》。影片以独特的视角,真实而深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红色的灯笼,本应象征着喜庆,在影片中却成为悲哀的注脚。这部作品让张艺谋再度登上神坛,威尼斯金狮奖和金鸡奖纷纷收入囊中,荣誉加身。
1992 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震撼登场,这部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作,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影片中,张国荣等一众演员的精湛演技,将人物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刻的文化内涵、跌宕起伏的剧情,让无数观众沉浸其中,掌声与鲜花如潮水般涌向陈凯歌,梦寐以求的戛纳金棕榈奖终于被他收入囊中。同年,张艺谋则前往威尼斯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审,两位导演的命运轨迹,在这一年再次交织,却又各自闪耀。
在他们导演生涯的前十年,两人如同在电影的棋盘上对弈的高手,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凭借一部部精彩绝伦的作品,收获了名声、鲜花与掌声,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两面旗帜。
挫折与成长:低谷中的反思与崛起
人无完人,即便是这两位顶尖导演,也难免在创作道路上遭遇挫折。张艺谋在 40 岁前已然功成名就,拿奖拿到手软,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或许是出于对电影多元化的探索,又或许是顺应市场潮流,他开始涉足商业片领域。
2002 年,张艺谋集结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等一众大牌明星,斥巨资拍摄电影《英雄》。拍摄现场,剧组辗转多地,选取绝美风景,力求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从大漠孤烟的壮美,到江南水乡的温婉,每一个场景都耗费巨资精心打造,金钱如同流水般源源不断地投入。影片上映后,票房成绩斐然,以 2.5 亿的中国内地票房成绩,夺得当年全年票房冠军,海外票房更是高达数亿,张艺谋凭借这部商业大片赚得盆满钵满。
尝到甜头的他,此后又接连推出《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商业大片。然而,这些影片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也引来了诸多争议。部分观众认为,影片画面虽美轮美奂,却内容空洞,缺乏深度,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让张艺谋多年积累的口碑受到了一定冲击,网上批评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直言他 “江郎才尽”。
张艺谋因商业片陷入舆论漩涡,陈凯歌自然也关注到了这一幕。彼时,商业电影已然成为市场主流,观望许久的陈凯歌决定入场一试身手。他精心筹备的《无极》重磅上映,影片中,满屏的金色打造出奢华至极的视觉效果,特效场面令人眼花缭乱。然而,观众观影后却大失所望,复杂的剧情、空洞的人物塑造,让影片仿佛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观众看得昏昏欲睡。尽管票房成绩打破多项纪录,可口碑却遭遇滑铁卢,网络上各种恶搞、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陈凯歌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煎熬之中,不明白为何自己的心血之作会遭受如此待遇。
几部商业片的失利,将两人的短板暴露无遗。但他们并未就此沉沦,毕竟真正的强者,敢于在挫折中反思,在困境中崛起。张艺谋在被群嘲之后,接下了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导演的重任。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为全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赢得超高荣誉,还被授予人文艺术荣誉博士学位。
陈凯歌也在经历低谷后重新出发,凭借多年积累的深厚底蕴,陆续获得黑泽明奖及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还担任电影协会表彰大会评委等重要职务,继续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光发热。
如今,张艺谋和陈凯歌都已年过七旬,却依旧稳稳地坐在导演圈的王座之上。一位是手握戛纳金棕榈奖的传奇导演,一位是创造多项奥运纪录的开幕式总导演,他们亦敌亦友,在影坛这片江湖中厮杀争斗了几十年。电影于他们而言,既是梦想的寄托,也是较量的战场,这盘以影为子的人生棋局,还在继续,未来的故事,依旧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沈视看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