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自述19:第一站是长白山,《大战红孩儿》外景全部在这里拍摄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24 15:54 3

摘要:挑选红孩儿的演员,费了些工夫。我对儿童演员没有多少接触,挑了好几个都不理想。正在为难时,于虹把一个孩子领到我面前。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虎头虎脑,一双大眼睛透着灵气,聪明又显着顽皮,一点儿也不胆怯,整个一个小机灵鬼儿。

长白山上

(1)发霉的面包

1985年的7月31日,剧组出发到吉林长白山,预备用23天时间在长白山和长春完成《大战红孩儿》。

挑选红孩儿的演员,费了些工夫。我对儿童演员没有多少接触,挑了好几个都不理想。正在为难时,于虹把一个孩子领到我面前。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虎头虎脑,一双大眼睛透着灵气,聪明又显着顽皮,一点儿也不胆怯,整个一个小机灵鬼儿。

第一站是长白山。《大战红孩儿》的外景全部在这里拍摄。

打前站的马运洪给我们选择的住宿地点,令我们大吃一惊,那是森林里的一个滑雪训练基地,只有冬天才有人。现在是夏天,这里没有人住,只有一个给我们开门的管理员。屋子里面没有人打扫,我们的两间房子里各有将近四十个床位,都是上下床。只有我一个女同志,于是我占了一个单独的房间。

到的时间已经临近黄昏。进入这个房子,我着实吓了一跳,屋里非常肮脏,几个月前留下的污垢都积存在里面,满地垃圾。小小的桌子上,还有吃剩下的鱼骨头、鸡骨头,旮旯里还有死耗子,房间里充满着一股怪味和恶臭!我一个人睡在这间巨大的屋子里,没有电,只能点蜡烛。微弱的烛光只能照到可怜的范围,四周一片漆黑!外面又下起了雨。我本想到男同志的房间去,又不敢出门。长白山夏天的夜晚竟是这么冷,寒风好像刮透了窗户,冷得刺骨!我不能脱衣服,也不敢盖那冷冰冰的大厚被子,只好和衣靠在床上。

天刚蒙蒙亮,我就逃出了那间屋,必须另外找个住处。

长白山人烟稀少,合适的住处不容易找。山下有招待所,但离我们所要的原始森林太远,最后我决定在林区边上的一个林场里住。虽然不是个正规的住处,但比那个训练基地还是要好些,大家伙挤着住也能合。除了我和四个女同志一起住以外,师徒四人、副导演、摄影师住一个房间,别人都是大通铺,一间屋子里有面对面两排铺,大概能塞上二十多人。还有人能给我们做饭,这就不错啦!

第一顿早饭上来了,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得很香。可是有人发现装面包的袋子是装化肥的!制片马上和林场的管理员交涉:"为什么用装化肥的袋子给我们装面包?万一中了毒怎么办?"他们连声道歉,然后换了盘子端上来。有人又发现面包上有绿色,原来是发了霉!那绿色都是霉菌,有的地方还长了毛。于是制片主任严肃地找到林场的领导责问:"为什么给我们吃发霉的面包?吃病了,他们负得了责吗?"他们把管伙食的人叫来骂了一顿,还向我们表示了道歉。

第二天,面包又上来了,装面包的居然还是装化肥的袋子!我们集体"罢吃",装出一副要搬走的样子,他们马上"改了",又换成了盘子!一个。小伙子悄悄地跟到厨房里去看,发现他们不过是把面包从化肥袋子里拿出来搁到盘子里而已。而且,他们自己吃的也就是这化肥袋子里面装的面包。他们只有这样的生活条件,我们也就没法苛求了。我只得叫大伙吃饭时小心些,尽量不要吃到发霉的面包,如果坏了肚子就赶紧吃药。

(2)洪水为我们送行

拍摄结束后,我们离开时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山洪就快下来,为了赶在洪水前面,大家都拼命快跑。车队陆续到了驻地,只有一辆大轿车迟未到。我不禁担心:难道他们遭遇了洪水?车里可是坐着满满的人啊!

第二天上午,大轿车赶到了。所有的人都是蓬头垢面,疲惫不堪。看来这一夜他们过得很不轻松。

这辆大轿车上坐的人多,走得慢,落在了大家的后面。路上的积水越来越多,经过一座石桥时,湍急的水流已经漫过了桥面。桥并不宽,车子打滑,半个车身溜进了河里。这时,一声巨响,车前面的挡风玻璃碎了。碎玻璃夹着大雨被风卷着刮向司机的身上、脸上。顿时,司机受伤的胳膊和脸上鲜血直流。大家全都慌乱起来,但司机仍然紧紧地把住方向盘,一面大叫:"大家不要惊慌!坐在原地别动!"

司机让大家慢慢下车,动作要尽量轻,不要摇动车身,不然会彻底翻到河里去。

人们转移成功了,但是车身还是半陷在河里。虽然没有翻,但也出不来。大家站在雨中,不知如何是好。

匆匆经过的老乡提醒他们:"山洪就要下来了,你们赶紧走吧,不然洪水一下来,连你们都完啦!"

带队的小萧卷起裤腿,顶着大雨跑向不远的村里,找来一辆拖车、绳子、铁丝和几个帮忙的人。大家一齐动手,前面车子拉着,后面人们推着,终于把这辆大轿车拉上了桥面,大家才又钻进车里。虽然前面的挡风玻璃已经破碎得挡不住风,但可以挡住头顶上的倾盆大雨。

车继续往前开,好不容易到了较高的地方,被洪水淹没的可能性小多了,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天黑了,车又坏!雨还是没有减小的意思,小萧当机立断:"大家就在车上过夜。我去想办法找点吃的!"

不远处有几户零散的住家,小萧跑到人家家里去买点可以充饥的东西。这里的民风很淳朴,他们拿出许多吃食给我们,但不收小萧的钱。

大家在这辆没有前窗的车里过了一夜。第二天天刚亮,雨小了,车居然也可以开动了。原来,司机师傅趁着大家还在梦中时修好了车。

终于到达了驻地。他们一致称赞那位司机师傅:"东北的司机师傅,真了不起!"

洞中日月

(1)波月洞﹣﹣水帘洞

1984年4月,我们来到湖南冷水江的"波月洞",拍摄水帘洞里的戏。

我们的美工师把它变成了真正的水帘洞,进门处的水池上加了几朵睡莲和几块石头,小猴子们进洞时可以在上面跳来蹦去。

钟乳石的大厅足够我们演戏,遗憾的是水帘洞在洞的尽头(里面还有很深,但没有开发),氧气比较稀薄。拍戏时人很多,并且为制造满地香雾缥缈的效果,还要放"干冰",氧气就更加不足。大家拍一会儿戏,必须休息一下。我从前动过大手术,肺活量减小了不少,所以更感到呼吸困难,坚持到一定时间,就要到外面去喘喘气,缓缓劲儿。演员们就更受罪了,他们每人都戴着面模,比常人呼吸起来会更加困难。

专门给猪八戒配音的老演员里坡,向我争取演一个角色,还要"戏多的"。我看他的身材和气质,扮演牛魔王比较合适,但我警告他:演戏时必须要戴上牛魔王的面具,会很不舒服。但他信心十足:"没问题!"

里坡和我们一起来到了波月洞,刚戴上面模,他就感到有些呼吸不畅。他坚持了一会儿,但还是不行,便叫了起来:"不行啦!我出不了气儿!"

化妆师赶紧把面模卸下来,给他喝水、扇风。看着他的样子,我心里在琢磨谁能够替代他……

歇了一会儿,他缓过劲儿来了,又叫我:"导演,我好了,给我化妆吧!"

我怀疑地问他:"你就别演了,这可不能坚持。"他还是要叫化妆师给贴上面模。

但是面模还没有贴完,他就有点儿痉挛似的说:"不行了!不行了!"

我让当时没戏的闫怀礼替他演了这场戏。以后,我请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老演员王夫棠来演这个牛魔王。

小猴子们是由武打设计林志谦从长沙体工队里找来的一群孩子扮演的。

别看他们年纪小,却都能翻能打,活泼可爱。他们刚开始戴上面具还挺高兴,但时间长了就觉得不好受了。所以他们一到休息就特别高兴,因为可以摘掉头上那讨厌的面具了,放开蹦跳。一天林志谦忽然发现那个最小也是最淘气的孩子头上有血,而且还在往下流,他忙把这孩子的面具摘掉,发现他的头上有一块破伤,是他蹦得太高,被垂下来的钟乳石尖扎伤的。血还在流,可这孩子居然不觉得疼!林志谦不敢大意,马上把他送到当地医院治疗。

裹好伤口后,志谦问他:"要不要把你送回长沙?"这孩子立刻反对:"不!我还要拍戏!"志谦同意:"好,那咱们回剧组,可得听话,不许乱跳了!"。那孩子又郑重其事地叮嘱:"你可千万别让我爸妈知道!"志谦问:"为什么?"他说:"他们知道就不让我来了!"

志谦把他带回剧组,因为他的伤还没有痊愈,我让马丽珠照看他。马丽珠细心又温柔,对这孩子照顾得极好。很快,孩子就又活蹦乱跳的了。

4月底,拍摄结束,我们离开了长沙。5月9号,马丽珠收到了他寄来的照片和信,信中不仅说到对剧组和马阿姨的思念,还表示"想当个演员,不想再搞跳水了"。

马丽珠把他的信和照片一直珍藏到现在。

这孩子就是后来的跳水世界冠军熊倪,那年他九岁。

(2)清风洞﹣﹣黄眉妖洞

1986年夏天,在浙江建德的清风洞拍摄《误入小雷音》一集中黄眉妖洞里的戏。这个洞我在采景时没有去过,但听人介绍说是个巨大的石头洞,有上坡有下坡,高高低低,层次很多;夏天很凉快,冬天非常暖和。我很满意。由于这个洞空间很大,能够装得下扣住孙悟空的饶钵,还能站得下救悟空的二十八星宿。我当即决定:既然夏天洞里凉快,就安排夏天来拍。

那年8月份,建德闷热到了40度以上!我们8月1日到建德,制片把我们安排住在江边,本以为能凉快点,但江里水气蒸发,更热!

第二天,我和几个主创人员先到洞里采景。这洞在半山腰,要爬一段山路。

到了洞门口,感觉有大股冷风往外吹。这风一下子就带走了浑身的汗珠和燥热,真痛快!可是带路的同志赶紧把我拉开:"导演,你不能站在洞口,会感冒的。"

他告诉我们,来洞里玩的人都得在洞外的亭子里待一会儿。这亭子是个冷热混合的中间地带,等身上的汗干了,穿上厚衣服才能进去。

我似信非信:怎么会这么严重?

向导给我一件军大衣:"导演,先把大衣穿上。"

我吓了一跳:"得穿军大衣?不至于吧。"

进洞走了还没几步,就觉得冷风刺骨,寒气逼人!洞里洞外的气温相差二十多度到三十度,还特别潮湿。和外面比较,真是冰火两重天!我赶紧把军大衣穿上,而且裹紧了。

这个洞面积挺大,但是极不好走,都是巨大的石块。所有的台阶都是在石块上面凿出来的,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路很险,很滑,而且没有扶手,有的地方得手脚并用地爬。

我们所需的景点都在洞里找到了,但这些拍摄点都在洞的深处,得爬上爬下好一阵子才能到达。

景点看过了,路线也确定了,真是个很有特点的妖洞。大家都信心满满,积极地作起了准备工作。灯光师拉线很麻烦,但也想出了办法。

第三天开始拍摄,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却出来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录像机不转。技术员以为录像机坏了,赶紧修。大家只能等待着。但是,他们费了半天劲也找不出毛病,里面冷得受不了,我叫大家把机器抬到到门口去修。我们用的是分体的一寸带录像机,很笨重。洞里道路崎岖,两个人抬着它走要十分小心。

奇怪的是,一到洞外暖和的地方,它就又转起来了。大家赶紧回到洞里去拍摄。

但是,没拍完两个镜头,它又罢工了。技术员犯了嘀咕:"是不是温度的关系?里面太冷了?"

他们又把录像机搬出洞来,把它拆开,才看见里面都有水珠了﹣﹣真是温差太大的原因。技术员用吹风机把水珠吹干,小心翼翼地把它搬进洞去,大家乘着没有形成水珠的时候赶紧拍,停机时就用灯光烤着它,但是还没有拍上几个镜头,它又不启动了。

这一天就这样,大伙都跟着它,搬出来搬进去,人累得要命,也没拍成几个镜头。我想:是不是因为这个机器太老旧才产生这样的问题呢?

回到招待所,我让技术员打电话给台里,告知这里的情况,要求换个录像机。但台里回答,"没有录像机,你们自己想办法。"

技术员忙了一个晚上,对录像机又是吹又是捂又是烤,第二天还带了个被子到现场。先让录像机在洞外冷热混合的地方适应一会儿,等洞里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它才进去。进去时,像婴儿一样用被子裹着。一进洞去就赶紧拍,趁它还没有来得及冷,就能拍完一些镜头。

这个办法一开始还奏效,真拍成了几个镜头。正当大家庆幸时,它又罢工了!技术员只好再把它搬出去。

就这样拍拍停停,进度大受影响。但是着急也没用,看着技术员满头大汗地把录像机搬出搬进,我也不忍心再说什么。

后来,录像机干脆彻底停摆,再也不开动了。

怎么办?录像机罢了工,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大家为怎么对付这台录像机发起了愁。第二天拍摄二十八星宿救悟空的戏,人多,化妆又麻烦,像这样一个个镜头"哄"着拍是不行的。

"饶钹"是个很重要的道具。美工和道具部门做了大小四个饶钹,有一个巨大的,十八罗汉围在饶钹外面救悟空;其他几个饶钹的戏可以改在别处拍,只有这个大饶钹的戏,必须在洞里拍。因为它是用石膏在洞里根据地形在现场做的,根本搬不动。

这几天的拍摄中,王崇秋发现了一个特点:这机器不能停。如果一直开着,它会一直工作;一关,就完蛋。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把几场戏的地位和镜头都排好,灯光的地位也看准,各工种都准备齐,然后,一连演下来。他和演员、灯光等各工种一同变换地位,改变角度和景别,拍摄中不停机,一个镜头连贯地抢拍下这几场戏来。

方案虽然可行,但是难度相当大,要求各工种的配合一点不能错,尤其是灯光。那时我们没有大范围照度的镐灯,用的都是大小不同的照明灯,每一次变换机位,就得人人都要准确无误地挪动好几个灯位。录像机一动地方,就影响所有的工种。在那个空间有限的条件下,这是对我们战斗力的挑战。但王崇秋有拍摄新闻片的经验,他说能够保证一气拿下所有的镜头来。各工种也表示全力配合,演员们都保证做到分毫不差。我从怀疑到信任:"就这样,试试看。"

第二天,我们在洞里把二十八星宿救悟空的几场戏(饶钵外的星宿们、饶钹里的悟空和几个星宿战小妖的戏)演员的调度、机位的变化、灯光的位置都先安排好,只要一"开机",就绝对不能停机,演员们的戏也不能停。如果我喊"某个镜头再来一遍",演员们就立即再重演一次。

就这样,大家十分紧张地走马灯一样一气拍完了二十八星宿救悟空的好几组戏,而且效果很好。这原本是两个整天的工作量,录像机居然被我们骗过,一直没有停。

这样的抢拍方式,还不止这一次。1987年3月,在广东的佛山祖庙,我们要拍摄《传艺玉华州》里国王做梦的那场戏。庙里白天人很多,我们打算在晚上游人和香客散去后拍。

但是,庙宇管事的人却吓了我们一跳﹣﹣向我们要一个小时三百元,而且从一进庙就算时间,还要先给钱。那时虽然已经有少数景点知道要些报酬,但这样按小时要价的地方我们还是头一次遇见,而且价格还如此之高,条件如此苛刻!

制片主任和他们争论:"我们是在晚上拍,不影响你们的收人。"

但他们说:"晚上拍,我们得开灯,要用电!"

我说:"咱们就争这口气,只用一个小时把这场戏拍完!"

制片和他们定了合同:八点钟开始进庙,从布置灯光开始算,只用一小时;如果超过时间他们可以加价。

白天,我们在庙里确定了灯光和机位,也说好了演员的戏和地位。

晚饭前,我们把设备、灯光器材等运到祖庙附近一家饭店旁边等待着。饭店老板见我们驻扎在他们门外,有些不解。了解情况后,他对祖庙非常气愤,说:"他们只认钱,真有损佛山的形象!"这位老板坚决要请大家进饭馆休息,还招待我们吃了一顿晚饭。制片给他饭钱,他也不肯要。他的热情和祖庙的负责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大家对佛山的恶劣印象有了些许改变。

时间快到了,我们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演员化好妆,烟雾师开始烧烟,灯光师已经把灯线都准备好。

庙里准时开门,我们就一拥而入。接线的接线,走戏的走戏,不到十分钟,准备工作完毕,马上开始拍摄。录完这场戏,居然才用了半个小时!

我对制片讲:"我们只用了半个小时,叫他们退给我们半小时的钱!"

祖庙的管理人员当然不肯退钱,他们说:"谁让你们拍得那么快,我们又没有赶你们!"

(3)青芝山(百洞山)-﹣黑熊怪洞府

福州附近有一座奇特的山﹣﹣青芝山,又名百洞山。它像个巨大的被掏空了的石头。山不高,但全是洞;洞不大,但洞洞相连。每个通往另一个洞的通道都很狭窄、低矮,得弯下腰才能过去。每个洞的形状又都不一样。我把它作为《祸起观音院》的黑熊怪洞府。麻烦的是洞里空间太低矮,表演区甚小,连架灯的地方都没有!灯光组的同志只好用人扛着灯来代替灯架。工作人员在狭窄处低着头,俯着身,有的甚至趴着干活,拍完一个镜头才站起来舒口气。

百洞山的所在地高,得爬半天山路才能到达。每天上山下山,会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我决定就在山上住。但它不是旅游区,没有招待所,附近只有一个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官的别墅:两层小楼,装不下我们所有人,也不能在里面做饭。我决定:少数主创人员和演员住在这里,其他人天天上山。别墅里只有两间卧室,女同志和我住里间,男同志住外间;其他人搭地铺睡。好在山上戏不多,坚持四五天就可以了。

我们拍戏的事传得很快,第二天,山上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远近的人们都跑来看稀罕。山上的路本来就不平坦,现在被挤得水泄不通。一天中午,拍完武戏,抬着海绵垫子回家。路上,几个小青年对着场记马丽珠和沈慧芬嬉皮笑脸地说了些什么话,她们听不懂,以为是向她们表示友好,就以笑容回报,那几个年轻人得意地说得更多。但林志谦听懂了,他把手里的垫子一横,把这几个家伙挤得滚下山去了。马丽珠大惊,抱怨林志谦:"你怎么把他们挤到山下去了?不会摔伤吗?"

林志谦告诉她:"他们在骂你们,占你们便宜哪!"两个姑娘才恍然大悟。

特技的玄虚

1.什么是"抠像"和"威亚"

拍摄《西游记》,我最为头疼的就是特技。在那个尚不知特技为何物的时代里,只听说过国外有个什么蓝幕抠像,可以把人抠到任何背景上去,但从没有看见过。

第一次试用蓝幕,是在《除妖乌鸡国》里。台里从美国进口了一台专门用来"抠像"的 ADO 特技机。我们试着拍摄孙悟空变的小猴子跳上桌子与王子对话的那个镜头。这是第一个特技:章金莱只是在蓝幕前做了个一跳的动作,与事先拍好的背景合成;我们用 ADO 机把他变小,顺着他跳动的节奏往上一提,就上了桌子。我们大喜过望,认为所谓"蓝幕抠像"也不过如此,很容易掌握。

没想到,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以后的情况就不对了。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不是立体的?一旦人体转动,就成了扁片!《三打白骨精》里的父女几个人被白骨精一口气吹到柱子上,几个人都是扁的;《计收猪八戒》里,高小姐飞入窗户,人也像个纸片,而且像是被生拉硬拽上去的。……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试,还是不行。后来才知道,这台机器里的一个软件因为要多给五万美元,去订购机器的人不舍得花这笔钱而没有买,因此机器本身根本不可能具备使人立体的条件。我们无论怎样想办法,也是白费劲!再去补订软件吧,时间来不及,最终我们只好就让它"扁片"去吧。

虽然我们仍然让演员站或坐在蓝幕前去做各种动作,并用鼓风机吹动他们的衣服和头发,然后合成到蓝天或云朵上,但是达成的效果却不理想。无论怎样都显得很假,演员的姿势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像是飞起来的。

一次,香港来了几位同行,参观中央电视台时提出要看看我们的《西游记》。看后,他们对特技提出了意见:"你们的特技没有重量感。"

我急切地问:"怎么才能有重量感?"

他们说:"要把人吊起来。"

"怎么吊法?"

"你们到香港去看看,我们说不清楚……"

我立刻向台领导打了个报告,要求到香港去取经。领导批准了我的要求。

1984年12月29日,利用新年,我放了大家几天假,我和摄像师、美工师和技术员一起去香港考察特技的问题。

在香港,假期里不好找人。我们去了无线台和亚视台,但他们都在休息。

等到假期过去,我们到无线台去要求参观他们的特技。他们正在拍摄一部金庸的武侠剧,里面有一个"鬼魂出现"的特技镜头,于是便约我们当晚去参观他们的拍摄。

我们到达时,演员还没有来。在等待的时候,我们发现树旁有一堆东西,想必是有用的。摄像师偷偷地去拍了几张照片。

那个化好妆的"鬼"来了。几个人把刚才那堆东西贴身穿在他身上,又吊上了一根钢丝,然后再穿服装。工作人员把那钢丝穿到挂在树上的滑轮里,然后几个人拉着钢丝的另一头。导演喊声:"开拍!"拉钢丝的人们就跑,演员就从"坟墓"里飞出来了。跑动的快慢,决定"鬼魂"飞起的速度。这个镜头反复拍了几次才完成。

第二天,我向香港同行提出:希望再多向我们介绍些其他的特技方法。他们说:"还有'过江龙',最近我们没有用到'过江龙'的戏,你们看不到。"

我们请他给我们讲讲原理,他的口音我们不全听得懂。只见他比比划划,说"两头吊起来,人挂在中间,拉着就走了……"听得我们稀里糊涂。

我想看看"过江龙"是什么样子。他也摇头:"都在仓库里。管仓库的人放假了,拿不出来。"

"什么时候回来?我们等他。"

"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没有办法了。等吧,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不等吧,特技并没有全部了解。我们商量了一下,既然已经知道了一点,就自己去发掘更多的东西吧。

1985年的1月7日,我们从香港回来,8日,全体成员集中,9日,我召集开全体会,马上成立特技组解决吊人的问题。

10日,我向领导汇报,领导提出要我加快拍摄速度。我说:"我何尝不急,可是许多问题不是我能够左右的!"

我们知道了人物的飞升必须把人吊起来,而不能只是站在地上做动作。但是如何吊,用什么东西去吊?虽然摄像师和美工师都照了相片,但那只是摆在地上的一摊东西。当然根据他们所说的那些,我们也琢磨出了其中的道理。既然用钢丝吊起人来,我们就去找那种能够吊人又不会断掉的细钢丝。

制片去打听解决钢丝和特技的问题,钢丝要最细最结实的,然后买滑轮,用来绑在高处。

还有穿在身上的那东西(现在知道那叫"威亚衣")。必须像裤衩一样,一直保护到腰,能够把演员兜起来,再穿上钢丝往上提,演员被提起来后才能运动自如地表演。

特技组开始加工赶制"威亚衣"。同时,制片打听到,在天津有种航空跳伞专用的钢丝,既细又结实。

对于"过江龙"的原理我们也研究出来了。虽然只听到几句:"两头吊起来,人挂在中间,一拉就走了",但根据吊人的道理,我们联想到把单个的滑轮变成两个或多个,用长的粗钢丝把它们连接上,再穿上吊人的细钢丝,人们拉着跑,演员不就可以按照钢丝的路线走了吗?至于走动的快慢和路线的长短,是由拉绳的速度和钢丝的长度来决定的。

悟到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开始了"过江龙"的制作和试验。1月20日,在北京的军艺礼堂开始了使用。

但我们不知道钢丝还有个"承重量"的问题。因为没有办法除掉留在画面上的钢丝印迹,为了不"穿帮",只有用与背景颜色相同的底色来涂抹钢丝:同时使用尽量细的钢丝,但这样的钢丝容易折断。虽然我们买的是最坚固的空军用的钢丝,但还是发生了不少次事故。

拍摄八戒和沙僧在水下武打时,八戒有一个横着飞过水底的动作,这是我们用钢丝在舞台的两端挂上的一个"过江龙"镜头。正当八戒拿着耙子追打沙僧时,钢丝断了,八戒"啪"一下,肚皮朝下,掉下地来!他被硌得半天喘不过气。紧接着又是一次:沙和尚从远到近迎着镜头冲过来,摄像师趴在舞台前方,镜头迎着沙僧。沙僧个头儿大,分量也重,他举着宝铲,吆喝着,冲着镜头"飞"过来,还没有到跟前,钢丝断了。他和宝铲一起,重重地砸在摄像师头上,两人滚到了一起。摄像师被砸得头晕眼花,头上鼓了一个大包。幸好摄像机没被砸坏。沙僧则因为被摄像师挡了一下,不是直接掉到地上,所以万幸没有受伤。

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傻大胆,什么都敢干。只要能有好效果,就拿来为我所用。《西游记》拍完后,才知道用"威亚"(那时也不知道"吊人"还有这么个名字)还有承重问题。别人问我:"你们怎么敢用普通钢丝来吊'威亚'?"我问他:"什么是'威亚'?"

把演员吊起来做动作比以前站在地上的确要真实得多了(当然,站在地上表演也不能一概排除,因为如果是人物不动的戏,还是应该站在地上)。我们认为,摔人的问题是钢丝不能多次磨损,用过一次就应该更新了。

这年的七月份,我们在北京的戒台寺拍摄太白金星请孙悟空上天去的一段戏。孙悟空听说给他封官,高兴得"噌"一下飞上天去。这个"噌"就需要快,快得连太白金星都追不上。

在戒台寺外半山腰的树林里,搭了一个孙悟空的宝座,下面垫着一块石板。第一次拍,因为在树林里,障碍太多,拉绳的人们跑得太慢了,孙悟空晃晃悠悠地被拉上去了,根本没有腾空飞升的感觉。于是我又增加了拉绳的人,调整了奔跑的方向,一声"开始",孙悟空纵身就上了天,但马上却就掉下了地﹣﹣绳子断了。他从大概从四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地上腾起一层灰。

大家都傻了,几秒钟没有人敢说话。

我也吓呆了,随即清醒了过来,我小声儿地叫他:"金莱,金莱!"

没有动静,这时大家轻轻地紧张地围了上去。荀皓按住大家:"不要动!不能动!"

我大声儿了些:"金莱!金莱!"

这时金莱哼了一声儿,他恢复知觉了。

林志谦一个箭步上前,拉起金莱,背在背上就跑,一直跑下了山。山下树林外停着剧组的汽车,志谦和一个剧务立即把金莱飞快地送到医院。

我吓坏了:金莱摔成啥样儿了?

没想到除了蹭破些皮外,金莱没有什么更严重的伤。真是老天保佑!

为什么钢丝会断呢?因为特技师让拉绳的人朝山坡下跑!快倒是快了,但到了该停的地方,大家刹不住车。有人停了,有人还接着跑,就把钢丝接头的地方拉断了。

幸好在拍这个镜头以前,摄像师叫人把地上的那块大石板搬开了,地面上没有什么坚硬的东西。同时,孙悟空飞升之前是在群猴包围之中,他飞上天时,下面还有个扮演猴子的项汉没有走开。孙悟空落下的时候,先滚落在项汉身上,把他砸了一个跟头,这就减轻了落下的力量。

1985年4月,我们在庐山植物园拍摄哮天犬追咬孙悟空的戏。这个场景安排在树林中,"过江龙"的钢丝横跨干涸的河套两边,长度约有七八十米。

哮天犬在地下追,悟空在树林中飞,一边还得逗弄着哮天犬。这支犬是由剧务借来的德国"黑贝"。

第一次拍摄失败了,因为解开了束缚的狗欢快地跑起来,但它不愿意理睬挂在上面的孙悟空,而径直朝着拉绳子的人追去了。

第二次,狗主人命令狗去追悟空,但金莱挂得低了,狗咬到了孙悟空的裤子。我赶紧叫停。

第三次,换了新钢丝,还加了拉绳的人,把孙悟空挂得高了些。追逐开始了:拉绳的人拉着绳子就跑,狗的主人有意晚一点放开了犬,但狗比人跑的可快多了。孙悟空虽然吊在钢丝上,离地有一段距离,但是钢丝太长,无法绷直,我们没有紧绳器来绞紧钢丝,所以到了中段,孙悟空垂得离地很近。狗跳起来够他,几乎又咬到了裤腿!我赶紧让狗主人把狗喊住,"就这样吧!"

这是我们使用的最长的一次"过江龙"。

最令我苦恼的就是画面上的钢丝的痕迹难以消除,虽然不断向钢丝上涂抹颜色,但还是经常在画面上看出来。那时,没有电脑动画,不能消除画面上的这些痕迹。如果钢丝粗了,无论如何都会"穿帮",所以,只能冒险用最细的钢丝了。

这些"威亚"和"过江龙"的镜头,有的是现场使用的,有的则是为了"抠像"准备的。也就是说,拍完了它,还是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还要把这些镜头与事先拍好的背景画面合成,才能造成人物上天人地、腾云驾雾的感觉。

【杨洁(1929年4月7日—2017年4月15日),籍贯四川营山,生于河南信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导演、制片人、编剧,济南、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位播音员,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中国最具影响力导演。从六十年代起,杨洁开始负责电视戏曲节目。1974年,前往湖南电视台为毛泽东转播文艺节目。1979年,与邓在军联合执导了“央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1980年,执导了个人首部电视剧《崂山道士》。从1982年起,历时六年,开始拍摄中国首部神话剧《西游记》,该剧获得第四届“金鹰奖”特别奖、第六届“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第八届“飞天奖”连续剧特别奖。1987年1月29日执导的“齐天乐”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7年10月执导的古装剧《司马迁》播出,该剧获得第1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二等奖。2000年2月执导的神话剧《西游记续集》首播。2008年10月获得“中国电视剧辉煌30年”最具影响力导演称号。2010年获得首届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杰出贡献奖”。2017年4月15日杨洁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

来源:读书有味聊忘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