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了郭德纲,谁还能活得好?”你可能以为这句是个段子,但放在老五杨议身上,好像真有点贴切。说实话,这年头蹭热度都讲究个技术含量,但杨议偏偏活成了反面教材:吃着“德云社”的饭,却骂着郭德纲,摇头晃脑的姿态,就差没把“砸缸专业户”写在脸上了。结果呢?德云社没倒,杨
“离了郭德纲,谁还能活得好?”你可能以为这句是个段子,但放在老五杨议身上,好像真有点贴切。说实话,这年头蹭热度都讲究个技术含量,但杨议偏偏活成了反面教材:吃着“德云社”的饭,却骂着郭德纲,摇头晃脑的姿态,就差没把“砸缸专业户”写在脸上了。结果呢?德云社没倒,杨议却越混越凉,活成了网络上的笑谈。俗话说,“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杨议这波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德云社的成名背后,是郭德纲带着一群弟子踩过无数坑才熬出的血汗。而杨议这边,离了德云社连块遮羞布都没有,还满嘴跑火车地砸郭德纲的锅,实在是让人直呼:“粘牙得厉害!”
如果要说杨议的故事,咱得从“德云社”这个江湖说起。郭德纲的德云社,曾被视为相声界的“泥石流”,在传统相声濒临消亡的年代,硬生生把观众从电视机前拽回了剧场。杨议呢,论资历不算低,也算老牌相声演员。可问题出在,他跟德云社的关系,就像一场充满矛盾的爱恨情仇。
有一说一,当年杨议也曾经和郭德纲有过蜜月期。但好景不长,他却对郭德纲频频开炮:说相声质量下降啦,德云社讲究太少啦,郭德纲的段子不上台面啦。这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您老靠着德云社提升热度,转头却对着人家一通“嘴炮”,这是哪门子的“战术”?
其实,杨议的这番操作背后,藏着一层本质问题:他对德云社流量模式的“既羡慕又嫉妒”。他羡慕德云社的火爆,却看不起它的“娱乐化”发展方向。久而久之,杨议的这股劲头就变成了“怼”——一边借着德云社的光继续活跃在公众视线,一边频频指责。可这副吃饭砸锅的模样,观众看了自然觉得“膈应”。
有人调侃杨议,说他这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这话一点不假。打着反对德云社的旗号,杨议的流量确实短暂上涨过。可是,流量就像把双刃剑,吃不透规律,结果往往是“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杨议骂郭德纲,粉丝却没增加,反倒失去了相声界不少同行的支持。因为相声圈是个讲究“传承与规矩”的地方,砸同行的饭碗,就像撕破脸皮。观众更是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你说人家不行,你自己呢?”而杨议在“德云社”之外,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这就让他的言论显得苍白无力。
再看数据支持: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德云社的忠实观众中,超过85%的人表示“杨议的批评毫无依据”,只有不到10%的网友觉得他的观点“部分有道理”。这意味着,杨议的“砸缸”行为,不仅没能带来正面评价,反而进一步把自己推向了舆论的边缘。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德云社的强大影响力。郭德纲靠着丰富的作品、幽默的舞台风格,以及弟子们的共同努力,早已在观众心中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而杨议对德云社的批评,则显得“苍白无力,鸡蛋碰石头”。
杨议这场闹剧,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第一,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德云社这棵大树,没少给杨议提供养分。可他呢,吃着人家的饭,却干着拆台的活儿,终究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第二,流量时代,更需要真才实学。不可否认,杨议的操作在短期内为自己赢得了关注,但缺乏核心内容支撑的流量,只是空中楼阁。郭德纲曾说过,“笑不在豪华场,观众认可就是好相声。”杨议要是拿得出真正的作品,也许情况会大不一样。
第三,网络热度终究是把双刃剑。今天的观众,早已学会了辨别真假。你说人家郭德纲不好,观众第一时间问的是“那你呢?”口碑的建立从来不是靠“贬低别人”而来的,反之,正能量与努力才是赢得人心的法宝。
不少网友对杨议的行为表示“看不下去”。有网友调侃:“杨议这是典型的‘离开德云社活不了’。”还有人直言:“要想骂人不被喷,先得看看自己行不行。”同时,也有专家建议,杨议不妨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相声艺术,拿出更多优秀作品,重新赢得观众的信任。
杨议的故事,教会我们一个道理:相声圈的生存法则,说到底,还是靠实力说话。砸缸砸的是别人的锅,但损失的往往是自己的路。
读到这里,您觉得杨议的做法妥当吗?郭德纲的“德云模式”又是否值得所有人效仿?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一起聊聊这个相声圈里的“奇葩”故事吧!
来源:红咖啡遇上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