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古偶剧管爸爸叫阿耶?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21 11:00 4

摘要:说起阿耶,关于它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南朝萧梁时期顾野王《玉篇》记载:“爷,以遮切,俗为父。”这是古文献中关于“爷”的最早记载。广为传颂的北方民歌《木兰诗》也反复提及“阿爷”:“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阿爷”的大儿子与木

为什么现在古偶剧管爸爸叫阿耶?

近两年,“阿耶”这个称呼成了很多电视剧的流行元素。
在最近的《蜀锦人家》《珠帘玉幕》等剧中,父亲角色经常被叫作“阿耶”。

图源:《蜀锦人家》《珠帘玉幕》电视剧截图再往前数,《天盛长歌》《长歌行》等不少大爆剧里都曾出现“阿耶”的叫法。

图源:《长歌行》《天盛长歌》电视剧截图为什么近年来的古装剧都开始扎堆叫父亲“阿耶”?

“阿耶”的起源及演变

说起阿耶,关于它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南朝萧梁时期顾野王《玉篇》记载:“爷,以遮切,俗为父。”这是古文献中关于“爷”的最早记载。广为传颂的北方民歌《木兰诗》也反复提及“阿爷”:“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阿爷”的大儿子与木兰的长兄对应,很明显,阿爷说的就是父亲。而繁体的“爷”字,从父,耶声。所以不管是《玉篇》还是《古文苑》卷九所载《木兰诗》中的“爷”字,均写作“耶”。也就是说,阿爷,就是阿耶。至于为什么电视剧里往往写作阿耶,而非阿爷,一方面可能是还原文献典籍记载中的“阿耶”的写法,另一方面,也确实能感受到男女主一起喊“阿爷”不太符合古装偶像剧的整体氛围。唐朝时,用“爷”称呼“父亲”的说法被继续沿用,“阿爷”已经成为口语中称呼父亲的常用称谓,并演化出“爷爷”等叠词叫法。如杜甫《兵车行》中的“耶娘妻子走相送”、《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五十七中的“忆爷爷,抛女不归家”等。近期出现“阿耶”叫法的古装剧,大都将背景设定在唐朝。不管是《蜀锦人家》中民间浣花染坊的小姐季英英,还是《长歌行》中的大唐公主李乐嫣,都称呼父亲为“阿耶”,也可以侧面反映出这一称呼在唐朝的广泛使用。当然,不只是父亲,凡是父母一辈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用“阿耶”来称呼。如大伯就可以叫作“大阿耶”。宋元时期,用“爹”指代“父亲”的叫法开始成为主流,此时,用阿爷称呼父亲的用法仍然存在,但已经开始逐渐减少。尤其是北方地区,“爷”类称谓的辈分逐渐上升,开始用来转指“祖父”。“阿耶”称呼仍在部分地方保留至今,成为某些方言中特定场景的称谓。现代北方方言中还有称呼父亲为“老爷子”、父子为“爷俩儿”、伯父为“大爷”的,这都是古时“阿爷”用法的遗留。

图源:小品《说事儿》

古今对父亲的特别称呼

当然,唐朝人对父亲的称呼五花八门,阿耶/阿爷只是一种。唐朝人有时会称父亲为“阿翁”。《旧唐书·郭子仪传》中记载,唐代宗在位时,女儿升平公主跟驸马郭暧吵架,到御前告状,唐代宗说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代宗口中的阿翁是自称,表示父亲,“阿家”则读成“阿姑”,是当时儿媳对婆婆的称呼。电视剧《东宫》中也多次出现这一叫法,铁达尔王安慰小枫的一句“阿翁在”,曾经让多少观众心碎。

图源:电视剧《东宫》截图不过这一称呼并非唐朝人独创,大多都是自古流传而来。如“阿翁”的称呼,可见《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的经典台词:“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其次,在唐朝闽南地区,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称呼——“郎罢”。如诗人顾况在描写闽南儿童被官吏掠夺的四言古诗《囝》中,结尾用受害儿童的口吻哭诉拜别父亲:“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还有比较特殊的,是叫父亲为“哥”的说法。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述:唐时人称父为“哥”。追溯来看,在《旧唐书》中确实有相关记录。《旧唐书·王琚传》记载“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这里的“四哥”,就是指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因为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所以唐玄宗称自己的父亲为“四哥”。《淳化阁帖》也曾记载过一封唐太宗写给太子李治的信,信中将自己的敕令称为“哥哥敕”。叫父亲为“哥哥”的习惯甚至延续到了后代。在以老百姓日常用语为写作语言的元曲《墙头马上》中有这样一段:[端端云]奶奶,我接爹爹去来。[正旦云]还未来哩。[唱]【幺篇】便将球棒儿撇,不把胆瓶藉。你哥哥这其间未是他来时节,怎抵死的要去接?上文女儿还在叫爹爹,下文便劝她“你哥哥”如何如何,两个不一样的称呼同时出现在一段对话中,可见古代老百姓日常对父亲称谓的用词之广。那唐朝人叫哥哥什么?答案是“阿兄”,或者有时候也会叫“哥”。这个叫法混乱到让人感觉无法同时直面父亲和哥哥。当然,上面说的还都是口语,书面语中,唐朝人对父亲最常用的称呼除了父亲,还有“大人”。白居易的诗《井底引银瓶》描写妻子向丈夫哭诉:“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王勃给父亲王福畤写信:“大人宦游千里,儿子未尝忘教。”甚至清朝学者赵翼曾在《瓯北集》专门考证过“大人”一词的渊源,认为这个词在明朝以前始终用来称呼父母,直到明清时期才成为人们对官员的尊称。这样回想起来,上学时期老师的经典台词——“叫你家大人来”,似乎更有文化底蕴了。当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他朝代,对父亲也有不同的称呼,除了上面说的“爷”类、“翁”类称呼,最常见的还有三种。一是经常用于书面语的“父”,出现时间最早,在《诗经》《战国策》中都曾出现。如《诗经·小雅》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二是“爹”类和“大”类称呼,该类称呼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开始普及,随后用法逐渐扩展到全国范围。在古装剧中,爹爹也是经常出现的台词。如背景设定在宋朝的电视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中,不管是书香清流人家盛家,还是武将出身的顾家,除了正式场合叫父亲外,亲昵时都叫“爹爹”。

图源:电视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截图当然,还有我们现在最常用的“爸”类称呼,这一类称呼虽然出现得早,在三国时期张揖的《广雅·释亲》中就曾记载:“爸,父也。”但早期出现频率不高,直至在清代文献中才大量显出其踪迹。“爸爸”这种叠词形式更是在晚清小说中才出现,随着后来的国语运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迅速普及至全国。古人叫法多,现代汉语中对父亲的叫法也不少。据学者王玲玲整理称谓词典、方言词典、方言报告及北京大学 CCL语料库发现,现代汉语中“父亲”称谓承袭了古代的叫法,分为“父”类、“爷”类、“爸”类、“爹”类、“大”类5类,各种类别下又有不同的细分称呼。除此之外,在方言中“父亲”还有“伯”类称谓,例如“阿伯”“伯”“老伯”“伯伯”等,个别地区方言中还会称呼父亲为“叔”“相”“官”“老子”“老豆”“阿”等等。总之,无论称呼如何纷繁复杂,这背后反映的大江南北子女对父亲的感情总是一样诚挚。

来源:影视故事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