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银幕上那个身着旗袍、眼神坚定的林道静出现时,导演崔嵬的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自己等待了大半年的林道静终于找到了。而这个来自武汉的姑娘谢芳,也将因为这个角色,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编辑★小松人物纪
1959年深秋,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放映室里一片寂静。
当银幕上那个身着旗袍、眼神坚定的林道静出现时,导演崔嵬的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自己等待了大半年的林道静终于找到了。而这个来自武汉的姑娘谢芳,也将因为这个角色,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确实压力很大。"多年后谈起《青春之歌》的试镜经历,谢芳依然记忆深刻,"林道静是个复杂的角色,她既要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又要有革命者的担当。我记得第一次见崔导时,他对我的外形并不满意,觉得太年轻了。"但就是这个不到二十四岁的姑娘,用她独特的气质和深刻的理解,说服了整个剧组。
崔嵬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谢芳的林道静是天生的。她站在那里,不需要任何表演,就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迷茫与觉醒。这种气质,不是演技能够达到的,而是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角色的真正理解。"
这样的气质从何而来?要追溯到谢芳的童年时代。
1935年,她出生在武汉市黄陂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那时的中国,战火纷飞,动荡不安。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谢芳却获得了难得的精英教育。她的母亲毕业于燕京大学儿童教育专业,父亲是神学院的著名教授。
"我的童年是在琴声和书香中度过的。"谢芳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环境,"母亲教我弹琴、唱歌,父亲则引导我读书思考。虽然父亲是神学教授,但他对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常说,艺术和信仰一样,都是滋养心灵的东西。"
1951年的春天,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年仅16岁的谢芳考入了中南文工团。这个决定,改变了她最初想成为医生的志愿,也为她后来的演艺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文工团里,谢芳遇到了她人生中两个重要的贵人:一位是教导她表演的张默然老师,另一位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张目。
张默然是当时文工团最严格的表演老师。
在她的教导下,谢芳学会了最基本的形体训练和声音控制。"那时候训练特别苦。"谢芳回忆道,"张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练声音,一个动作要重复上百遍。但正是这样的基本功训练,让我在后来的表演生涯中受益匪浅。"
不到两年,谢芳就在歌剧《白毛女》中饰演了喜儿。这个角色让整个文工团都为之惊艳。当时的团长这样评价她:"谢芳的喜儿不是在演,而是在用心说话。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像是从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
而另一个改变谢芳人生的重要时刻,是在排演《小二黑结婚》时认识了张目。舞台上,他们是小二黑和小芹;舞台下,他们渐生情愫。1957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在此后的六十五年里,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艺术上的知己。张目曾说:"芳芳总是能给角色注入灵魂,这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
就在谢芳的歌剧事业蒸蒸日上时,机缘巧合让她接触到了电影界。1959年,《青春之歌》剧组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林道静的扮演者。当时的副导演刘春霖在武汉看过谢芳的演出后,立即向崔嵬导演推荐了她。
试镜当天的情景,在场的所有人都记忆犹新。谢芳穿着一件普通的蓝布旗袍,没有浓妆艳抹,但当她站在镜头前的那一刻,整个房间都安静了。她用一种特殊的眼神注视着镜头,那眼神里既有知识分子的迷茫,又有对理想的执着。后来的摄影师孙道民回忆说:"那种气质是装不出来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的林道静找到了。"
《青春之歌》的成功,不仅让谢芳一举成名,更重要的是让她找到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她说:"林道静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一个好的角色不能只停留在外表,更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信念,让她在此后的《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中,不断突破自己,创造出了陶岚和竺春花这两个同样经典的角色。
著名导演谢晋曾这样评价谢芳在《舞台姐妹》中的表演:"谢芳的竺春花让我看到了一个演员是如何用心血浇灌一个角色的。她不仅要表现一个戏曲演员的艺术追求,更要展现一个时代女性的心路历程。
这需要极其深厚的功力,而谢芳做到了。"1976年的一个寒冷清晨,谢芳站在镜子前,仔细端详着自己的脸庞。岁月已在她眼角留下了细纹,但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此时的她正准备出演《山花》中的主角,这是文革后她的首部作品。
站在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上,她在思考:时代变了,观众变了,自己该如何演绎这个新时期的农村姑娘?
"那时候的谢芳特别认真。"《山花》的导演崔嵬回忆说,"她不仅要琢磨角色的每个细节,更重要的是,她想通过山花这个角色,展现新时期农村女性的精神面貌。为此,她专门到农村生活了一个月,和当地妇女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种对角色近乎偏执的追求,成就了谢芳在中年时期的又一个高峰。1979年到1981年间,她连续主演了《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三部影片,被影评界称为她的"中年三部曲"。每一个角色都让观众眼前一亮,因为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谢芳的演技更加纯熟,更是一个演员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境界。
在《第二次握手》中,谢芳饰演了一位留学归来的科学家丁洁琼。这个角色的难度在于:如何在优雅的外表下,展现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谢芳的解决方案是:从最细微的动作入手。"我记得有一场戏,"时任摄影师的王刚说,"丁洁琼要在实验室里整理资料。谢芳仅仅是翻动纸张的动作,就让人感受到了这个女科学家对科研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这哪里是在演戏?分明是在用生命在创造艺术。"
更具挑战性的是《李清照》。
如何跨越千年时空,演绎一代才女的人生沉浮?谢芳的表演给出了惊艳的答案。
她说:"演李清照不能只停留在诗词的吟诵上,关键是要理解一个女性在乱世中的心路历程。"为此,她专门去拜访了几位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钻研李清照的诗词。在片场,她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手里捧着李清照的诗集,直到天黑。
导演张景隆回忆说:"有一场李清照晚年独坐的戏,谢芳整整NG了十几遍。
不是因为她演得不好,而是她觉得还不够深入。最后一遍时,她只是静静地坐着,目光望向远方,眼神中充满沧桑,那一刻,我在监视器后面哭了,因为我看到的不是谢芳,而是千年之前的李清照。"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演员都选择了淡出银幕。
但谢芳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2006年,已经七十一岁的她出演了《东江特遣队》中的女战士林亚珍。剧组年轻演员小张回忆说:"谢老师太让人敬佩了。那时候正值盛夏,她穿着厚重的戏服,在烈日下拍摄了整整八个小时,却从不喊苦喊累。休息时还给我们讲她年轻时的拍戏经历,说现在的条件比她们那时候好太多了。"
生活中的谢芳,与银幕上的形象同样让人动容。她与丈夫张目的感情,是圈内公认的佳话。退休后的两人,时常一起参加公益活动,用艺术温暖他人。每当有年轻演员请教表演心得时,两人都会耐心指导。著名演员张嘉译曾说:"谢芳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表演启蒙老师,更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艺术丰碑。"
2022年12月,与谢芳相濡以沫65年的张目离世了。这对她来说,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儿媳李海平心疼地说:"那段时间,我经常看到妈妈对着爸爸的照片发呆。有时候她会轻声说:'老张,你等等我。'"
2024年12月19日凌晨,在北京安贞医院的病房里,89岁的谢芳轻声对家人说:"我困了,想睡一会儿。"就这样,这位让几代中国人魂牵梦萦的电影艺术家,如同沉睡般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她的离去,不仅是中国电影界的重大损失,更是一个艺术纯粹年代的谢幕。
著名影评人邵牧君这样总结谢芳的一生:"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从歌剧舞台到电影银幕,从《青春之歌》到《仁医胡佩兰》,她的每一个角色都深深印刻在观众心中,她的艺术人生就是新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缩影。"
当我们回望谢芳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演员对艺术的无限忠诚,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时代的真诚回应。正如她在《青春之歌》中那句经典台词:"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今天,当我们说起谢芳,我们知道,她的确做到了。
好了,本期的人物记忆就到这里,关注博主,让我们一起在他人世界里体会百态人生。
来源:小松人物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