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岁月 | 亦伴亦邻——记电视剧《父母爱情》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20 16:55 4

摘要:低矮的石头房子,标准划一的军用家具,孩子们或呱呱坠地在这里,或是随母亲从老家过来。这些娃们抬头见天,低头见海,很少回父母的老家,有的就没有回去过。他们认为父母在那,那就是家,这里就是咱的家呢。不论是比爸爸年长的,还是年少的,甚至和哥哥姐姐相仿年龄的,只要是身着

文、图 | 马素平

这是怎样的一个大院啊?

远看:大海为栅,岛礁为栏。近瞧:崎岖的山路,荒凉的山坡。那依山而建座座“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的绿色军营迎着风霜,开门就看见了大海。

这又是谁的故居啊?

低矮的石头房子,标准划一的军用家具,孩子们或呱呱坠地在这里,或是随母亲从老家过来。这些娃们抬头见天,低头见海,很少回父母的老家,有的就没有回去过。他们认为父母在那,那就是家,这里就是咱的家呢。不论是比爸爸年长的,还是年少的,甚至和哥哥姐姐相仿年龄的,只要是身着绿军装、红领章、红帽徽的解放军,一律称叔叔。

这就是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发生地,这就是没有院墙的海岛部队大院。它是扼守海口的天然要塞,是祖国海上的东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称为渤海的咽喉,京津的门栓。为了保卫祖国的东大门,父辈们在海岛扎下了根。我和作者刘静就是出生、长大在这个——父母口中的第二故乡,一个岛陆面积只有6.4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55公里的岛屿,叫大钦岛。

一、父辈的友情源于海军炮校

(作者父亲的毕业证书)

父亲和刘静的父亲刘兆贵叔叔,于1956年9月,初识在烟台海军炮校的“岸炮初中级指挥员培训班”。这是学校适应形势所求,大力培养海防一线用得上、叫得响的过硬人才的培训班。参加学习培训的人员来自全国各海岸炮部队,学员分四个区队,一到三区队是排级以上营级以下的干部,因父亲是1950年8月在刚成立的青岛海军岸炮学校入学的第一届学员,属专业人员,在三区队任队长。刘兆贵叔叔当时属营级干部,是四区队的学员。这次培训学习时间较长,原本是一年制,其间赶上了全国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直到一年半后他们才毕业。爸爸在这学习的时候,和刘兆贵叔叔走得很近,学习期间经常一起上大课,出操和训练,课余时间一起娱乐、活动。其间妈妈从东北农村带着年幼的姐姐来到烟台炮校看父亲,刘兆贵叔叔和学员们才知道,比他小好多岁的父亲早已成家……由此,《父母爱情》的故事自此开始讲述。

1961年3月大钦岛守备区建立,父亲从砣矶四团调入保卫科任干事,刘兆贵叔叔自要塞机关调入军务科任科长,他们从海军战友又成为了陆军战友,继续担负守岛建岛、保卫首都的重任。他们刚到大钦岛时,住的是原海军修建的苏式营房,还有少量部队住在简易棚户房或是当地渔民家。部队按照先坑道和阵地,后道路、码头和营房的建设顺序,几乎昼夜不停的倒班施工。时常会听到隆隆的爆破声,岛上到处是堆放的各种施工工具物料。

(作者父母当年的照片)

1961年秋天,大钦守备区符合随军条件的家属们陆陆续续进岛了,我妈妈和刘静的妈妈马国文阿姨才相识于岛上。妈妈和马阿姨各自都带着4个孩子,家属房没有盖好,她们都分住在当地的渔民家,一年后才住进了新盖好的家属房。那时,路是沙土的,电灯不常明,生活物资缺,特别是远离陆地,经常因风大不通航,生活条件尤为艰苦。那时岛上也没有工作岗位分配给妈妈们,她们就干点为部队官兵服务的后勤工作和一些家务劳动,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父亲曾说过:战争年代时,我们出生入死,没有家人陪伴,思念、孤独;和平年代,家人能团聚在一起,条件再艰苦,我们也知足了。

妈妈随军两年后我在大钦岛出生,大我两岁的刘静姐姐已经能逗我玩了。我俩都是父母的小女儿,受父亲的宠爱比哥哥姐姐们多许多,我哥哥姐姐出生时父母两地生活,几年才能见一次面。听父亲的战友、如今在国防大学的孙茂杰叔叔讲过,那时刘兆贵科长家住在司令部单干户宿舍西侧,晚饭后他经常带刘静到他们单干户宿舍来站站,刘静就在他们附近蹦蹦跳跳地玩耍。看见我几次都是在“大个子”父亲的怀抱中,我家住在西山十五户那个“苏式”石头房里(上世纪50年代苏联军队的营房图纸)。

我那时太小,根本不知道父母和刘兆贵叔叔家的交往故事,直到《父母爱情》电视剧在2014年首播,我才发现剧中的那个丁参谋长和家属王秀娥的一些故事情节,怎么那么像我父母的亲身经历啊。刘静姐姐在创作感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其实,我想说的是,这部叫《父母爱情》的小说,并没有指名道姓地说那是哪个人的父母爱情。如果你看到它的时候,能把它看成是咱们大家的父母爱情,那就好了。”原来,我们大院里无数个家庭的故事,汇集成了这部《父母爱情》故事,我父亲母亲的部分身世通过《父母爱情》中的丁参谋长和妻子王秀娥给予了很好的诠释。这部电视剧是“你守岛,我守家”的长岛老兵夫妇共同走过风风雨雨的几十年的真实写照,让人们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守岛夫妻,在四面朝海中相濡以沫,在柴米油盐里彼此相守……

二、我们子女的友情源于那个海岛

子女跟随父母在海岛,影响最大的是环境闭塞和教育等资源匮乏。母亲们带孩子们进岛后,当时大钦岛没有初中,只有小学,念初中的大姐只好到长岛中学去住校,我二姐和小她2岁的刘静姐姐刘军一个班(刘军姐姐是他们家里的长女)。学校的房子也是部队营房改建的,是那种外墙有40公分厚,冬暖夏凉,能抵御海岛上严寒酷暑的“苏式”石头房。

2020年9月,央视《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访谈节目《父母爱情》摄制组同时邀请了我父母和刘军姐姐。我父母因年老体弱不能参加节目录制,后经我推荐,摄制组重新审查批准,我带了三对海岛老兵夫妇和刘军姐在录制现场见面了。我们同住一个酒店,拍摄期间多次在一起交流,共同回忆父母那一代守岛军人的爱情故事,重温老一辈那些关于坚守和爱的温暖记忆,为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爱情唏嘘不已。我们更为失去刘静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感到惋惜和痛心。刘军姐姐上台讲述了父母爱情、姐妹之情,情深之时流下的泪水也让我哽咽不已。那期节目录制得非常成功,向全国人民展示了父辈们守岛建岛几十年的军旅情怀,更是长岛要塞官兵70年来第一次登上央视的访谈节目。

(作者和刘军姐姐在京参加央视访谈节目的合影)

从那以后,我和刘军姐的联络就多了起来,我就是想替刘静姐多叫她几声大姐,以抚慰她的思念之心。刘军姐说:“我和你二姐是同学,那年她当兵走了,我岁数小不够当兵的年龄,着急也没用。后来我毕业时进了蓬莱部队化工厂,又和你三姐分在了一起工作,我们两家太有缘分了。”她还说:“有一年我们参加要塞一个会议,我看见你二姐身着军装来到会场,给首长送‘机要’文件,我告诉旁边的人,那是我同学,我可羡慕了。”《父母爱情》里就有描述女机要员给首长送电报的一些片段,不知是不是刘军姐提供给刘静的素材。

刘军姐常住北京,我们见面机会很少,但我爱好文学,写的文章都会第一时间发给她,刘军姐在化工厂时不是一名普通工人,是在管理岗位的,有极高的文字水平。我想和刘静一样,写好的文章及时分享给姐姐指导一下,也弥补她缺失一位文学妹妹的情感。她还将刘静那几部再版的小说,给我寄来三套,供我赏读和捐赠给有关院校图书馆。她说:“我们父辈这一代人,为了祖国的海防事业,默默地坚守与付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他们的精神。”

疫情过后,我们烟台的文学组织活动多了起来。有一天在一个活动中,原烟台晚报首席记者尹浩洋老师,将他的老同事刘民介绍给我。自此,我和刘民哥因父辈的友情,加深了联络,烟台的一些军旅活动、军二代的聚会我都会邀请刘民哥参加。刘民哥在报业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出版、发行经验,退休后还在某报刊担任过主编,他会时常给予我一些文学创作的指导意见。他性格沉稳,言语不多,但谈起父母和小妹刘静,也是满满的肺腑之言。

60年代末,刘兆贵叔叔去济南“支左”,家人跟随住进了大城市,几年后回来时,带刘静姐调到了大钦守备区所辖的南隍城26团,我与静姐失去了联系。2019年3月初我去北京出差,通过父亲的战友孙茂杰叔叔约刘静出来和我们聚一下,刘静姐告诉她感冒了输液出不来。没想到,一个月后就惊悉刘静姐因病去世的噩耗,后来和孙叔叔说起这件事时,孙叔叔说:“这孩子很要强,这也是搞创作累死的。早知道她病重,我该带你去医院看看她,了却你的心愿。”是啊,我哪想到她的身体出了状况?我想见到这位亦伴亦邻的大钦岛故居的小姐姐,已成终生遗憾了。

时常有朋友问我:“你是‘父母爱情’里的老几啊?”《父母爱情》剧本里江德福司令员家的5个孩子,有当兵的、有下乡的、有考上大学的;有距家千里之外、有守在父母身边;有脾气温顺的,有快言快语、风风火火的……巧的是我家也5个孩子,我也是最小的。再看看我们守备区乃至整个要塞区的这两代人,家家几乎都是这个模版,都能对上号。那时的我们,虽不能像陆地的部队子女获得优渥的物质待遇,但闭塞的环境,狭窄的圈子,朴实的教育,无华的生活,却使我们的生活过得纯真和美满,我们给各自的家庭带来了其乐融融的幸福,并把那个年代多子多福的幸福演绎的淋漓尽致。父母驻守的要塞海防是我们生长、成长的地方,更是深藏于血脉之中的精神家园。

三、我们共同的期待——父母爱情纪念馆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武器装备的更新和主要由此引发的作战模式的改变,现在的军队、军营也都随着国家的军改,而有了极大调整和改变。近年来我多次来到大钦岛,山海依旧,一切又似乎那么陌生。当年大钦岛守备区初建时,官兵们栽种的树木已成参天大树;过去随处可见的军营,现大都空置并失修。大院机关的老营房,除原守备区领导家的几栋“苏式”八角房和东边的几家带院落的房子还在,其它办公和生活用房早已拆除,有的改建成招待所、楼房。

我家住的年数最多的房子——西山十五户,已让当地渔民占用,养殖生产工具堆满了房间和院子,曾经的窗户改成了门,曾经绿色的门框涂成了白色。看着曾经熟悉的家园,已凌乱不堪,感慨这几十年的变迁,不由得心潮起伏,浮想联翩。长岛——当年的海防要塞,是守岛老兵青春的港湾,生命的驿站,成长的摇篮。当共和国走过百年历程,与江德福司令员年龄基本相仿的父母先后离世,那些有关海岛军旅生活的话题也听不见他们唠叨了,他们不仅带走了躯体和灵魂,也带走了他们和海岛、军旅相伴的那些百听不厌的故事和历史。他们和刘兆贵叔叔那些老战友老夫妻,在天堂又聚在了一起。第一代守岛老兵的“父母爱情”真的落下了帷幕,我们引以为傲的原大钦守备区,已成为过去。

不久前,刘民大哥找到我,谈了他们姊妹们一个新的想法,要到长岛去建——父母爱情纪念馆,要将父母和刘静遗留的部分物品捐赠。其实,我这几年在写作军旅怀旧文章时,也有这个想法。我父母军旅时期的学习、生活用品,我一直不舍得丢弃,还保存在长岛老房子里。这是第一代老军人守岛建岛的生活写照,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父辈的守岛经历、爱情故事和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我们军二代不宣传不传承,还等何人?这么多年来,凡是在长岛当过兵的人,都对那曾经火热的海岛军营生活,对曾经驻防的第二故乡,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而且年纪越大,这种爱岛、念岛的情结越深,他们想在还能走动的有生之年,再回曾经驻防过的海岛看看,如果有个纪念馆,他们会是多么的欣慰啊。我们不少长岛老兵的后代在父辈奉献之地,扎根开花结果,已经到了第四代人了,长岛已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了。时光远去,风浪阻隔,都挡不住我们对心灵家园的爱恋,传承更是我们军二代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不谋而合!

【作者、刘民、徐滔(刘静的高中同学)在长岛作者家中,“海岛寻梦”为长岛老兵、原国防大学副校长张兴业中将题字】

今年五月中旬我陪同刘民哥进岛选址,长岛地方领导对于我们的想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先后多次接见我们,聆听我们的意愿。相信不久的将来,那个能让我们重温父辈守岛戍边生涯的《父母爱情》纪念馆,会矗立在风景如画的长岛,成为海岛军旅文化的一个新地标。

真是这样的话,那“父母爱情纪念馆”可真是胶东半岛不可多得的“革命故居博物馆”呢!

(写于2024年8月15日,已收录于《名人旧居说胶东》一书 。)

作者简介:马素平,女,60后,长岛出生,军人家庭长大,从事金融工作39年,现居烟台莱山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理事、烟台市莱山区作协监事,烟台市芝罘散文学会监事。山东金融文学编委会理事、齐鲁晚报·壹点号“海岛寻梦”专栏主编、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青未了文学驿站长,《金融文坛》杂志烟台办事处主任。

几十年来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有数十篇作品在有关报刊、网络上发表。其中有多篇文章在有关省级以上单位、媒体的征文活动中获奖。著有散文集《海岛寻梦》。

壹点号海岛寻梦

来源:齐鲁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