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困牛山》讲述90年前的壮烈往事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20 15:02 2

摘要:“电影中的事跟父亲说的一模一样,小号手陈兴中的原型就是我的父亲陈世荣。”12月18日,红色题材电影《浴血困牛山》在贵州点映,70岁头发花白的陈德昌看着大荧幕呢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电影中的事跟父亲说的一模一样,小号手陈兴中的原型就是我的父亲陈世荣。”12月18日,红色题材电影《浴血困牛山》在贵州点映,70岁头发花白的陈德昌看着大荧幕呢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观看电影时,陈德昌回忆起了父亲的讲述。

电影《浴血困牛山》剧照。

陈德昌的父亲原名叫何步荣,12岁参加游击队,1934年作为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二团任司号员,随部队长征来到铜仁市石阡县。他们与数倍于自己的围追之敌展开殊死战斗,没有一人叛变,没有一个逃兵……后来被逼到悬崖峭壁边,敌人像潮水一样涌来,子弹打光了,就和敌人拼刺刀,但后来发现敌人中有不明真相的百姓,为了不误伤百姓,战士们最终选择跳崖突围。

何步荣被藤蔓兜住捡回一条命,后被当地村民陈国善收养,改名陈世荣。新中国成立后入了党,担任过农会主任及20多年的村支书……

什么是共产党人?陈德昌回答,“父亲曾教育我,共产党人就是宁愿牺牲自己生命,也不愿伤害百姓的人。”

正如《浴血困牛山》诠释的那样:信仰至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 崖文宇 摄

1934年10月,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进军黔东途中在石阡陷入敌军重围,红六军团第52团400多人为掩护主力转移,把敌军引向困牛山,最后留下阻击追敌的100多名红军战士,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战斗到最后,红军战士宁死不伤群众、宁死不做俘虏,毅然集体跳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精神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在电影中饰演苗家药铺掌柜的刘芳毓直言,“困牛山战斗中红军的精神打动了我,电影在战斗遗址遗迹拍摄,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为了把角色塑造得更真实,她刻苦学习方言,研究党史、军史、地方志。

电影《浴血困牛山》剧照。

影片中的细节和画面都有史可查。点映前,10余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电影界、创作代表等在北京齐聚一堂,就影片的现实价值、历史意义、人物塑造等开展了专题观摩研讨。

“事实证明,中央红军正是沿着红六军团先遣探路开辟的路线走上长征路。”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原副主任戚建国在研讨会上评价,《浴血困牛山》尊重历史高度还原历史,是红色文化传承者。戚建国表示,困牛山战斗完成了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的战略任务。没有困牛山战斗,红六军团杀出重围,完成为中央红军先遣探路任务将非常困难。

群众观影现场。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长征路上,那些艰苦卓绝的跋涉,那些前赴后继的冲锋,那些壮怀激烈的牺牲,一直在人们心中激荡。

“《浴血困牛山》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回望,在新时代背景下,它既让我们铭记那段烽火岁月的英雄事迹,也激励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继续努力,坚守信念。”观众杨文梅说。

电影《浴血困牛山》剧照。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江佳倩每当遇到困难,都会用这句话来激发自己。她说,从红色精神血脉中汲取奋进力量。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追寻革命先辈开辟的路,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加油、努力。”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