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3岁的著名歌唱家吕继宏,这位将嘹亮歌声献给祖国与人民的男高音,
文 | 小娱侃圈
编辑 | 小娱侃圈
“有一种感情,比爱情更深,比婚姻更稳。”
63岁的著名歌唱家吕继宏,这位将嘹亮歌声献给祖国与人民的男高音,
至今未婚无儿无女,却与同样“不婚不育”的女歌唱家张也保持了21年的深厚关系。
他们没有婚姻的束缚,却比婚姻更深情;他们没有孩子的羁绊,却比亲情更温暖。
这段特殊的关系究竟为何让两人甘之如饴?
或许,他们用这21年,书写了另一种动人心弦的“爱情答案”。
吕继宏出生在甘肃天水市的南河川乡,这片黄土覆盖的土地,
连绵起伏的丘陵间,常年风沙肆虐。
乡村里的生活单调而艰辛,他家中兄妹五人,他是最小的一个。
父亲是普通的农民,母亲则肩负起操持家务的重担。
他们住在一座用土坯堆砌的小屋里,屋顶上覆盖着茅草,
每当冬雪融化,冰冷的雨水渗入屋内,孩子们蜷缩在炕上,只能靠身体取暖。
天水并不以音乐闻名,但小小的吕继宏却早早对声音敏感。
他喜欢模仿村里大人的唱腔,有时学牧羊人吹口哨,有时跟着劳作的农人哼唱民谣。
六岁那年,他站在村头,一曲稚嫩的《花儿与少年》唱得乡邻们啧啧称奇,
这让父母第一次感到,这个孩子或许能走出这片土地。
贫困并没有压制吕继宏对音乐的热爱。中学时期,他是学校文艺活动的“台柱子”。
当时的天水,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唯一能接触到的艺术形式,是村里逢年过节时的皮影戏和秦腔表演。
他常常在放学后爬上土墙,趴在戏棚外一听就是几个小时,
把那些悠扬曲调悄悄记在心里,回家再一遍遍试着模仿。
有一次,为了听到一位从外地来的秦腔名角演出,他步行了十几公里,
晚上回家时脚上满是磨出的血泡,母亲边帮他清理伤口边埋怨,
可他听得兴高采烈,嘴里还唱个不停。
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成为改变吕继宏命运的重要节点。
他报考了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
消息传回村里时,父亲拿出积攒了半年的麦子卖掉,为他请了一位退休的音乐老师辅导声乐。
这位老师手头只有一台老旧的手风琴和几本泛黄的乐谱。
吕继宏每天清晨5点起床,对着煤油灯练气息,练到喉咙沙哑,嗓音干裂。
邻居经常调侃,“这娃连鸟儿都被他吓飞了。”
1978年,他如愿考上西安音乐学院,带着母亲为他缝制的土布书包,第一次走出大山。
他在学院学习时,异常勤奋。为了练习发声,他每天清晨沿着操场跑步,一边跑一边发出长音,被同学笑称“跑调的晨曲”。
家里寄来的信寥寥无几,每封信里都会附上一小袋炒熟的黄豆和一捆干菜,
吕继宏总是小心翼翼地分着吃。他明白,这些寄托着父母的殷切希望。
1982年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而是回到兰州,成为兰州师范专科学校的一名声乐老师。
在那里,他教授中外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程。他白天教学,晚上继续自己的专业训练。
在教室昏黄的灯光下,他唱得汗流浃背,嗓音从青涩到浑厚,逐渐打磨出一股独特的力量。
1985年,甘肃省歌舞团向他伸出橄榄枝,这让他终于进入专业舞台。
那一年,他用浑厚的男高音征服了甘肃音乐界的观众,成为团里最年轻的独唱演员。
1989年,他毅然北上,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歌舞团,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
北京繁华的都市与家乡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舞台灯光璀璨,观众席座无虚席。
吕继宏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更系统的声乐技巧,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家乡的情感。
歌声与情感齐飞1990年,吕继宏第一次站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舞台。
他选择的曲目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舞台灯光打在他身上,映衬出一张坚毅的面孔。
他用一种独特的质朴与深情,将观众的情绪一层层推向高潮。
这场比赛,他赢得了专业组民族唱法三等奖,
这是一个从乡村走出的年轻人用汗水换来的荣耀,也是他迈向艺术巅峰的初步证明。
两年后,他再次站在同一比赛的舞台上,演唱了一首极具难度的《黄河颂》。
他的声音充满力度,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黄土地中迸发出的呐喊。
他的表现让评委们眼前一亮,最终斩获二等奖。
这一年,他的名字在民族声乐领域传开,人们记住了这个带着黄土地气息的男高音。
吕继宏的歌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情感的传递。
1998年,南方暴雨成灾,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洪水肆虐。
抗洪前线的救援人员日夜奋战,士气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渐消耗。
吕继宏作为慰问演出的核心成员,赶赴灾区。
他在一天之内连唱九场,每一场的演唱都将疲惫的战士们拉回精神的巅峰。
他穿着简单的衬衫,脚踩泥泞的地面,每一次张口,歌声都像一股暖流,穿透疲惫的身心。
清晨六点开始的演出,直到夜晚十一点才结束,他几乎没有休息,
嗓音沙哑,脸上的汗水混着泥土,让人感受到他在用生命歌唱。
这一年的夏天,他的歌声和洪水前线的士兵一样,成为抗洪救灾的象征。
媒体报道称,吕继宏在洪水滔天之际,用歌声构筑了一道精神的堤坝。
他的《洪湖水浪打浪》《我的祖国》等经典曲目响彻灾区,人们用眼泪和掌声回应他。
每当他从舞台退下,总有人赶过来握住他的手,用力到手指发白。
他说,他的歌属于这些不知名的英雄,也属于那片正在经历灾难的大地。
吕继宏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慰问演出还有无数次。
他的足迹遍布边疆哨所、深山部队、抗疫医院,每一个需要精神支柱的地方,都有他的声音。
他的演出从不以收入为目的,他甚至多次自掏腰包为偏远地区的文艺活动捐赠演出设备和服装。
个人生活中,吕继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艺术与公益事业中。
他选择独身,从未组建家庭。他将时间与心力都倾注在那些需要他的地方。
蓝颜知己张也1999年春天,吕继宏与张也第一次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歌舞团的一场内部晚会。
吕继宏一曲《我的祖国》刚刚落幕,张也接着登场演唱《走进新时代》。
舞台上的火花似乎预示了他们未来深厚的友谊。
张也的清亮音质与吕继宏的深沉高亢形成鲜明对比,两人气质上的反差让合作变得与众不同。
那次演出结束后,他们被公认是一对天生的艺术搭档。
2000年,张也在春晚上独唱《走进新时代》,吕继宏作为伴唱之一与她再度合作。
短短几分钟的节目背后,他们排练了一个多月,
从每一个音符的衔接到每一次舞台上的眼神配合,打磨得分毫不差。
有人评价,这种默契超越了简单的艺术合作,更像是一种情感的羁绊。
吕继宏对于这种评价从不回应,他更倾向于让作品说话。
他们的合作作品《草原上的祝酒歌》《高原上的风》接连成为经典,
许多观众认为,只有张也的清亮歌喉能托住吕继宏的厚重音质。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二人一同参与了赈灾义演。
他们为灾区群众演唱《让世界充满爱》,演出时张也动情落泪,吕继宏目光始终望向她,用稳定的歌声支撑全场。
那段时间,他们在灾区附近的舞台上演出十余场。
张也在采访中提到,吕继宏在演出间隙坚持为当地受灾家庭捐赠自己全部的演出费用。
还用自己的车拉着团队的设备深入灾区演出,直至深夜。
他们的友谊在这样的特殊时刻经受了考验,观众看到的是舞台上的默契配合,鲜有人知道幕后的情谊早已深入骨髓。
2013年,吕继宏受邀参加北京国家大剧院的《经典咏流传》演出,这是一次重塑经典的尝试。
张也被特邀作为伴唱嘉宾。他们共同演绎了《北国之春》,
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评论家称之为“艺术情感的完美碰撞”。
这场演出也成为两人合作的一次重要节点,进一步确立了他们在民族声乐领域的特殊地位。
二十多年的陪伴中,他们相互扶持,也相互激励。
张也曾经在专访中提到,吕继宏是一个严苛的完美主义者,每次录音时都会一遍遍重复,甚至会要求修改已经通过的片段。
他们录制《岁月静好》时,吕继宏因为一个音符的时长问题,带着乐队重录了三次,而张也却从不抱怨,反而称赞吕继宏的认真态度让作品更加完美。
吕继宏未婚,这让外界对他与张也的关系多有猜测。
面对舆论,张也公开表示,他们的关系是一种超越爱情的“蓝颜知己”。
这种情感的深度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而在合作中愈发深厚。
对于吕继宏来说,张也不仅是一个舞台上的搭档,更是一个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知己。
他在采访中说过:“音乐是一种陪伴,而张也就是音乐里最懂我的人。”
在这个充满喧嚣与纷争的世界里,能够找到一个人陪你度过人生风雨,比爱情更珍贵。
或许,正因为他们彼此珍惜,才愿意将这份友情维系到生命的终点。
毕竟,人世间最美的感情,从来不止一种形式。
来源:小娱侃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