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精品化:一场考验耐力的长跑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18 13:40 4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视频形态发展风驰电掣,几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如今打开手机大概率会首先被形形色色的“微短剧”吸引——这些手机竖屏里的“小剧场”情节充满张力,叙事跌宕起伏,节奏短平快,与人们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视听消费需求达成契合。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视频形态发展风驰电掣,几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如今打开手机大概率会首先被形形色色的“微短剧”吸引——这些手机竖屏里的“小剧场”情节充满张力,叙事跌宕起伏,节奏短平快,与人们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视听消费需求达成契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5.76亿,占网民整体的52.4%。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11月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同年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收入预计为470亿元。这意味着微短剧的市场规模有望首次超过内地电影总票房。

热潮之下,微短剧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自不待言,但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内容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版权争议频发等问题,观众期待着更高质量的内容,行业亦期待着更为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看,微短剧暴露出问题属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新兴事物的“野蛮生长”阶段需要“有形的手”与之矫正,协同市场一起带领行业走出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一步步走向精品化和规范化。

今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与此同时,一大批低俗有害的微短剧被下架处置。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乘虎表示,分类分层审核是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既是对微短剧题材类型日益丰富多元化的主动适应,更是夯实主体责任、提高审核效率、分类规范指导的精准治理。质量效率并重,立良策促善治,有利于培育微短剧新质生产力,促进微短剧有序发展、良性发展。

分类分层审核并不意味着一味限制微短剧的发展,而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微短剧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核监管。正是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既遵循了行业发展特点,尊重了创作者的个性和创新,又确保了内容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政策引导下,微短剧的质量门槛得以有效提升,清晰的机制和标准能在源头上确保内容生产的质量,避免低俗、有害内容的传播,推动微短剧向高质量方向不断迈进。

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净化升级过程,创作者和平台被鼓励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和制作标准,优质内容和制作团队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和资源,精品创作成为共识。

一场自上而下、跨领域、多层次的微短剧行业向“精”计划,正在加速发酵。

今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深入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让微短剧在更大范围赋能千行百业,持续延伸产业链。从文旅领域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到法治领域的“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再到“微短剧里看品牌”……一系列创作计划,不仅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新模式,也让法治精神深入民心,让品牌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专项运营和助力精品创作等手段,行业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情感’再到‘表达情怀’迭代升级。”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晓红如此评价。

而产业链不断延伸、生出触角,优秀的创作者自然越来越多,他们在各自赛道上精益求精,打磨剧本、精挑演员,提升制作技术并主动寻求机构合作,力求展示硬实力且不忘输出软实力。

其中,平台作为重要载体,对精品微短剧的制作、传播及发展,对推动短剧整体内容质量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红果短剧为例,平台在强化内容审核的同时,通过积极引入精品短剧,鼓励扶持精品内容,注重挖掘短剧正能量,为行业的精品化发展树立了典范,给从业者带来信心,同时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在近期上线的短剧中,无论是服化道、剧本还是演员表演,水准都已接近长剧。

更为可贵的是,红果短剧正是凭借创新的免费模式与高质量的精品内容,在竞争激烈的微短剧市场中找到自身“定力”,从而助推行业长线发展。在众多精品内容中,聚焦非遗传承的《锦衣巷》入选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2024年度拟扶持项目;聚焦古籍修复和文物保护的《重回永乐大典》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在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得到传播与绽放。

未来,随着微短剧内容在阳光的行业环境中愈加丰富,其质量必将持续提升;随着微短剧市场潜力渐被开发挖掘,这条由短视频孵化出的新赛道,也将给影视行业带来新想象。

微短剧精品化已见明显成效,但不可否认,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微短剧是“电子榨菜”“狗血流量”的质疑声未曾断绝,甚至低俗擦边等内容仍是隐患。

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加强监管。在如今微视频行业已然迎来“强监管”的时代,平台亦责无旁贷。

今年以来,抖音、快手、视频号等视频平台多次发布了整治违规微短剧的成果。与此同时,为了引导微短剧走向规范化,5月起,抖音、快手、微信接连公布了微短剧的备案细则。比如抖音要求,5月30日前所有已上线播出的短剧需按照模板准备材料;快手公告称,6月1日起,无备案号的微短剧作品被禁止在平台经营推广。

近日,红果短剧也发布违规内容治理公告,加大对违规微短剧的巡查处置力度,公布11月累计下架190部微短剧。

可见,为根治微短剧沉疴,平台不但要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提升自身的内容质量和治理水平,更要从严打击含有不良价值观导向、违反公序良俗、低俗擦边等违规内容的微短剧,并积极对其进行专项治理。这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平台拿出耐心,坚守责任,与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达成。

毕竟,从更长远视角看,微短剧作为一种新的文艺业态,在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艺创新,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影响力不容小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日可待。一切的前提是,微短剧的锚,要始终向着精品化、规范化,不言偏移。(文/张安彤)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