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少年2」摘要:眼看着父亲经营了一辈子的拳馆面临倒闭,小雨心有不甘,却别无他法。
I Am What I Am 2
2024.12.14
上一部的彩蛋,其实已经预告了这一部的故事——
舞狮少年阿娟身穿《少林足球》同款红背心,在宿舍整装待发。
窗外煦阳初升,矗立在一旁的东方明珠塔,耀眼夺目。
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希望,阿娟来到了上海。
但,希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又是被工头坑,又是被房东赶。
家里受伤的父亲还等着钱治疗。
就在阿娟穷途末路之时,他意外结识了求真拳馆的小雨。
这是一家教传统武术的拳馆。
在现代拳馆的挤压下,已经步履维艰。
眼看着父亲经营了一辈子的拳馆面临倒闭,小雨心有不甘,却别无他法。
如今偶遇阿娟,小雨终于看到了转机。
彼时,市里正在举行一场格斗比赛真人秀,声势浩大。
不说夺冠,只要能打出风采,便能有更多为拳馆招商引资的机会。
另一边的阿娟,就更不用说了。
包吃包住,打赢了还能拿奖金,何乐而不为?
因为学舞狮必须要学传统武术,所以,阿娟是有底子的。
只不过,需要针对格斗比赛,做一些相应的训练。
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组团参赛......
影片的优点,几乎一目了然——
技术上肉眼可见的提升。
其实早在第一部中,“写实风”就是他们的招牌特色。
如今三年过去,主创们干脆把这一特色做到了极致。
如果你平常玩游戏,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
《雄狮少年2》,很像是一部主打真实的3D游戏,画质拉满,还开了光追。
大到像外滩这样的城市街景,小到像方便面包装袋这样的物品细节。
很多地方给人的第一感觉都是,“这不会是照片吧?”。
其中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幕是炒面时,你甚至能清晰地看到锅里的每一根面条。
人物建模也是如此。
相比于第一部,《雄狮少年2》的细节,多了不止一星半点。
衣服上的褶皱、手臂上的汗毛、皮肤的质感......几乎是全面升级。
有一种从2000时代游戏,进化到2020时代游戏的突飞猛进之感。
动作戏也是一样。
擂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请来了真人动捕演员进行示范。
擂台上的每一次出拳、接招、步法......你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堪称120帧纵享丝滑的德芙观感。
当年,作为动画行业标杆的《爱死机》一经播出,其拟真程度震撼了无数观众。
至少在观感上,《雄狮少年2》多少有点内味了。
但,丝滑归丝滑,震撼归震撼。
动作戏本身好不好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从网上铺天盖地的好评来看,应该还是有不少人喜欢片中的打斗。
但就我个人的观感来说,除了少数镜头还不错,比如阿娟最后一招制敌时,整个身体都携着雨水,如蛟龙出海,气势磅礴,写意十足。
其它的,我只觉得一般般,甚至有些冗长乏味。
说白了,导演完全是在以拍真人电影的方式在拍动画。
但即便你做得再真,动画始终是动画,无论是动作的真实感,还是人物表情的细腻程度,动画还是无法与真人电影相媲美。
另一方面,因为要追求写实感,所以导演放弃了特别夸张的动作设计,却也没办法完全真实地体现格斗比赛,毕竟那样太专业,拍出来不够好看。
这也就导致了每场比赛都介于一种半套招半真实的奇怪观感之中:
既不够酷炫,又不够真实。
多少有点扬短避长,顾此失彼了。
此外,整部影片所强调的,传统武术VS现代搏击。
我个人是真没看出来,传统武术的改良到底体现在哪了。
尤其是,影片中所说的“传统武术能打”,前面搞得非常煞有其事。
又是归结原因,又是查资料,又是做了满满一整本改进的笔记......
几乎已经有种想要借电影为传统武术正名的意思。
然而真到了训练的时候,却又各种含糊其辞。
什么“借力打力,见招拆招”,什么“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开始打起了哑谜,玩起了玄机,说白了,白说了。
前面两场比赛也是这样。
赢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其实是殊途同归——
拖时间,拖到对面出现失误,拖到对面体力不支。
传统武术究竟经过了什么改良,用来“适应现代规则”,完全没看到。
一直被动挨打,直到最后突然反败为胜,在观感上也显得格外冗长无聊。
至于阿娟最后脱下手套和肖张扬的决战。
在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情况下,训练了几个月的阿娟突然就能暴打对手。
在我看来,已经完全进入了一种无视,甚至是鄙视现代搏击的狂热情绪之中。
你吹传统武术,当然没问题,它能传承下来,肯定有其价值和意义。
但,用这种贬一捧一的方式,我觉着,大可不必。
再来说说影片的主题。
导演选用了“野草”这样一个意象来承载主题。
片中,阿娟等人的训练场所,是一座荒废的,杂草丛生的老学校。
而它的四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除此之外,片中还有一段蒙太奇,展现了很多生长在城市各种夹缝中的杂草。
野草的含义,已经非常明显了——
在大都市所代表的新规则中,挣扎求存的芸芸众生。
而师父告诉阿娟,赢下比赛的秘诀,也只有一条:
像野草一样,死死扎根在擂台上,只要坚持住,就有翻盘的机会。
再结合片尾在城市里各个地方摆上擂台的画面,其实就是在直抒胸臆:
生活处处是擂台,我们要像野草一样,百折不挠。
我猜,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阿娟赢比赛的方式,只有坚持下去等破绽这一个套路。
为了适配主题,影片放弃了常规动作戏里见招拆招这种打起来更好看的方式。
他想拍的不是你来我往,而是阿娟被不断打倒,却依然不断站起来的状态。
就像迎风飘扬的野草一样。
直到被网暴,取消资格之后,因为对方作假,因为朋友被伤害,他才开始燃起“争一口气”的斗志。
阿娟的故事,其实从这里,才算是真正开始。
因为他只想要以打拳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在大城市立足,却也难以实现。
而这已经是影片的第三幕。
至于前面一个多小时的传统武术VS现代搏击?
那其实更像是属于师父张瓦特的故事,是属于他的《八角笼中》——
传统武术高手被害,佯装无谓,实则心中还有为传统武术正名,走上擂台的梦想。
奈何自己已无机会,机缘巧合之下,得遇少年天才,悉心培养,最终圆梦。
但,因为套上了《雄狮少年》的名头,影片的主角只能是阿娟。
再加上反派过于咄咄逼人的刻板印象做派,打到最后突然反败为胜的俗套模式......
最终导致了整个故事的混乱和虚浮,让人难以共情。
咱也不用跟别的片子比,其实你只要去回头看看《雄狮少年1》,就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的差距。
虽然当年只有一位编剧,如今第二部豆瓣上显示有多达十几位联合编剧。
但只能说,编剧这事,还真不是人多就行。
我也会永远记得阿娟决定放下梦想,在破晓时分,天台上最后一次独舞的场景。那是夹杂着不甘、感动、无奈的,无言的复杂表达,是独属于电影的梦幻时刻。
来源:miniapp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