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最毒嘴替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4-12-17 21:40 4

摘要:官方的预告片一出,网友们就已经沸腾了,纷纷表示:“官方派嘴替下场拯救我们了!!”

最近,倪萍和蔡明去上《再见爱人》了。

官方的预告片一出,网友们就已经沸腾了,纷纷表示:“官方派嘴替下场拯救我们了!!”

之前,张泉灵老师也参加了节目的录制,她在节目里的犀利发言也引起了网友们的共鸣。

这年头,大家咋都这么需要“嘴替”?

“嘴替”可真招人稀罕

倪萍和蔡明俩人,在节目里几乎“无差别攻击”了所有嘉宾。

爹味杨子、妈味麦琳和巨婴留几手都落在了下风。

面对难搞的麦琳,倪萍怼她:“你是一天说你不好都不行吗?”

更是直接说:“我们反思自己就是要的太多,然后还要还要,没完没了。”

攻击力更是强的没边,主打一个什么都敢说。

蔡明问留几手工作和生活分不开吗?

留几手回:“天天演这个角色。”

蔡明:“我也不会这样啊。”

留几手直接回嘴:“那是你演的时间短。”

蔡明一句“我《闲人马大姐》演了十年”果断KO了留几手。

观察室的嘉宾们纷纷起哄鼓掌,透过屏幕都在告诉观众“我真的爽到了”。

网友们直接把蔡明和倪萍封为了“电子嘴替”。

如今,“嘴替”已经成为了明星出圈的新型人设,综艺观察室是“互联网嘴替”的高发区。

耿直的发言正中痛点且完全没有偶像包袱,令网友们大呼痛快。

影视剧里,“嘴替”属性的角色也逐渐成为标准配置,在营销时被作为宣传手段。

《梦华录》里,孙三娘是观众的嘴替;《传家》里,“钟秀带着我的嘴看剧”;张雨绮在《加油,妈妈》里替学前妈妈道出心声,杨颖在《爱情应该有的样子》里化身独立女性代表……

为什么“嘴替”需求量如此之大?

我们为何这么需要“嘴替”?

“嘴替”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家难以很好的释放压力情绪,而“嘴替”的发言刚好戳中爽点。

根据“广大网友心声”的差异进行划分,“互联网嘴替”主要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你说不出的东西,我来说;二是你不敢说的东西,我来说。

在互联网上,吵架吵不赢的“语言废材”比比皆是。

而“嘴替”们知识储备丰富、临场反应迅速、脑回路清奇、逻辑也无懈可击,靠毫无弱点的回复、精辟犀利的吐槽、极具共鸣的内容,成为了无数“嘴笨人”的话语代言人。

且在一些时刻,即使我们足够牙尖嘴利,也会碍于礼貌、出于面子、由于人在矮檐下,而不得不低头。

而敢于在公众面前直接开炮、表达自我、“真性情”的人,就成了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嘴替”。

典型例子就是《桃花坞》的勇者,敢对宋丹丹说“不”的王传君。

由于网友有需求,影视剧也开始迎合这种情绪,扎堆生产“嘴替”。

从前慢,台词、叙事、节奏都慢,影视创作要含蓄,留给你慢慢品。

如今大家刷惯了几秒十几秒的短视频,追剧只看cut、解说,没功夫也没心情慢慢品,要的就是直击爽点。

“嘴替”的存在也使得影视剧有了更多宣传的爆点、更容易出圈。

如今的影视剧制作者们致力于生产金句,而“嘴替”恰恰是输出金句的绝佳人选。

影视作品在宣发时,会截取高潮部分的内容作为热搜话题,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在短短几秒钟之内,通过几句话来迅速获取观众的心。

在这种情况下,长句子明显是不合适的,而简短的“金句”则刚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既然是“金句”,那必定要从角色的口中说出来。

而具备更强戏剧张力、人设极致、具有“斗”和“撕”属性的“嘴替”,既是收割观众注意力的“杀手锏”,也是绝佳的“金句输出机”。

于是,《我们的婚姻》里不断输出“醒世恒言”,怼老公、劝闺蜜、纵横职场、焦虑鸡娃,营造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命题。

《欢迎光临》里看不惯出轨男、嘲讽爱晒娃女同学、把追求者关厕所的“飒姐”白百何,相似的人设,新瓶装旧酒,试图灌醉屏幕前的观众。

此外,“嘴替”作为一种容易出圈的人设,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明星有意无意的在自己身上添加这一属性。

在明星人均“道德标杆”,致力于打造完美人设,说话滴水不漏的内娱环境下,“有趣的嘴”很难不让人眼前一亮。

在杨幂因“人间清醒”人设最先出圈后,各路明星也纷纷开始打造“金句制造机”的形象。

于是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带着我的嘴”上节目。

明星背后的团队也会在综艺、采访等场合为其安排相关的台词话术,原本就具有“嘴替”属性的明星借此更加出圈,未被发掘出“嘴替”天赋的明星也能通过营销,成为冉冉升起的“嘴替”新星。

而明星发言本身就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和更广的传播度,名人、艺人与普通人形成共鸣,使“互联网嘴替”的狂欢愈演愈热。

“嘴替”导致的失语?

如今,“互联网嘴替”们成为了站在意见流顶端的优秀冲浪者。

但虚拟世界一端的滔滔不绝,也往往意味着另一端的主动失语。

在某种意义上说,公众的观点表达已经被简化成了对“嘴替”的点赞与围观,我们也在不知不觉的失语中让渡了自己的表达权力。

此外,如果缺少了限制,“嘴替”言论也难免从有理有据的人间清醒发言,变成只关乎情绪与立场的口水战。

如今的“互联网嘴替”,十有八九都是代骂。

且“互联网嘴替”带来的情绪价值也是一把双刃剑。

就像网络用语的流行导致正常表达的失语一样,看多了“互联网嘴替”的犀利表达,也容易让我们忘记本该有的交际礼仪。

而当我们认真剖析“互联网嘴替”的内核,会发现那些令人惊艳的言论,其实都是每个普通人都懂的道理,与从前流行“心灵鸡汤”或者“毒鸡汤”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我们对“嘴替”的追捧,更多是来自群体认同,以及其观点中对情绪的照顾和顺应。

他们让我们无需动脑、无需开口,就能抒发情绪。

但过多的“嘴替”言论长期输出,也会导致疲惫情绪的出现。

当人们长期接收激烈的情绪,听到重复的言论,就容易产生共情的疲惫,久而久之,言语会渐渐失去原本的含义。

“嘴替”代替了我们进行观点输出,也会使我们在沉默中逐渐让渡表达的权利,产生对思考的懒惰。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失去主动思考、主动创作的能力,从网络交流的参与者变成旁观者,从“懒得说”变成“说不出”。

因此,在习惯性的为“互联网嘴替”的精彩发言点赞之前,我们也应该学会跳出“互联网文学”的框架,进行独立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

毕竟,只有亲口说出的话,才能得到独属于你的回音。

关于“嘴替”,你有什么想法呢,快来评论区告诉小印吧!

来源:文史剧情透视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