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赵炜的生活就像一部没有剧本的荒诞喜剧。你知道的,那个年代,想当兵就得看命,根本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赵炜一直有个不算小的愿望:当兵!谁不想试试那种挺胸抬头、拿着枪的大大滴气场呢?然而,谁知道她愣是没在几次征兵名单上看见自己的名字。
1952年,赵炜的生活就像一部没有剧本的荒诞喜剧。你知道的,那个年代,想当兵就得看命,根本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赵炜一直有个不算小的愿望:当兵!谁不想试试那种挺胸抬头、拿着枪的大大滴气场呢?然而,谁知道她愣是没在几次征兵名单上看见自己的名字。
暑假来了。赵炜正在琢磨着是不是该好好休息一下,结果收到学校老师的一个通知。你知道老师那语气:“赵炜啊,班里那个缺的名额你能不能去补一下,补了之后你就能穿上军装了。” 赵炜一听,心想:这不就是上天给我开了一扇窗吗?心头一激灵,她立刻冲去弟弟学校,说:“你帮我告诉爸妈,明天我去穿军装了!” 然后,转身跑去捧起那一身军装。
第二天,赵炜就变身“军人”,跑去部队,连自己是怎么走进去的都不知道。你看,这事儿就像做梦一样,突然一下子,她就从一个普通的女生,变成了能在军队里站得直的人。你要说没点“运气”,也真不好信。
到了部队,赵炜的生活一下子就变得不太平凡了。她那时想,“当兵好像还挺爽的。” 但军营的纪律、作训的严格程度,简直让她想哭。然而,后来,赵炜突然发现,自己不仅在部队当了兵,连命运的安排也仿佛开始为她“开绿灯”了。
就在这个背景下,1954年,赵炜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时中南海,那可是当时国家的心脏地带,谁能进得去?不过,赵炜很幸运,也许命运就喜欢开些小玩笑,让她成为了那少数幸运儿之一。她那时候还没意识到,自己将会在中南海的西花厅待一辈子。
02赵炜一脚踏进部队,想象中的“沙场杀敌”场面瞬间崩塌。她一直以为,穿上军装就能成为那个站在战场上、风华正茂的英雄,结果给她分配了个最不显眼的工作——做个办事员。
这时候,她忍不住问自己:“难道我不够勇敢?是不是我不配战斗?还是部队看我长得太温柔?”后来她才终于明白,原来那些随部队去朝鲜的战友,大多都是些初中毕业的“猛男”,而赵炜呢?大学生!文化水平高,太有“文化气质”,让人觉得她得待在机关,做点“稳重”的工作,免得她那副书生气的模样跑到战场上,万一丢了两颗“书卷气”,那可不好看。
之后的每一天,赵炜就这样在机关里埋头工作,帮忙处理那些没有战斗力的文件。
更让她哭笑不得的事儿来了,她原本以为自己回去之后会有父母的支持,毕竟自己也是“为国捐躯”,结果呢?父母特别特别不理解。她母亲一看,立刻怒了:“你要去哪里?你这孩子,不学好,跑去当兵干啥?你爸爸都说了,要脱离你!”赵炜根本没打算和父母提前说,想着反正一去就没啥事,结果一回头,老爸已经气得满脸通红,拿笔写信一通乱骂:“你这是犯了什么错了?我告诉你,要是不改回来,咱俩断绝父女关系!”
赵炜听了直接当笑话看,她哪知道自己当个兵竟然能和父亲闹成“断绝关系”,她最后给父亲写了封信:“爸,我在部队挺好的,你别担心。” 结果,父亲根本就不看,只是往信封里丢了一张“我不听你”的纸条。
不过,转眼几年过去,赵炜明白了——原来她爸其实很关心自己,只不过面子放不下,老是拿“脱离关系”这种话吓唬她。
03赵炜才刚从军装里解脱出来,心里盘算着未来的“大展宏图”,想着也许自己可以去个文化教育的地方,体验体验那种讲求“才情”的日子。结果,一转眼就被塞进了国务院,开始了“机关革命”的新篇章。在机要处待了没多久,她那还没褪色的军装精神就给“调”了出来。没错,是调,调到了一个叫“校对科”的地方。
但是赵炜也没敢轻视这一份工作。她还是拼命地校对、修改,一页页纸上的文字对她来说成了“战斗”的阵地。谁知道,连校对工作都能让她磨出一身本事。几个月后,科长在一次喝茶的空隙,突然对她说道:“赵炜,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这里没什么发展空间?”
赵炜点了点头,心里想:“这才对,我的未来不是做个‘文案工人’,我要去那些能发光的地方!”结果,科长顿了顿,居然说:“那么,总理办公室决定让你去西花厅工作。”
赵炜差点没把嘴里的茶喷出来。西花厅?那可是个不比机关更高的地方了吧?她心里想着:“这可真是给我开了个大大的天窗,虽然也不知道会不会‘掉’进去。”但毕竟总理的办公室,离未来近了两步,不是个普通的地方,哪怕是拿着厚重的文件夹,都会觉得自己像个“策马奔腾”的大英雄。
赵炜一夜未眠。第二天早上,她带着满脸的“不安”,像个“迷失的小羊”走进了西花厅。她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各种文件、秘书、会议……
不过,进了西花厅之后,赵炜立马给自己灌了点“勇气”:既然上天给我这机会,我就得好好表现。心里想着:“未来,肯定是要在这些大人物身边打拼了,我的名字早晚会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光芒。”
“赵炜啊,你年纪轻轻的,但也得多担待些。总理那边事务多,一切都得准时到位。”刚进办公室,大家的眼神告诉她——你从此就得默默无闻,做些后台工作。结果赵炜咬咬牙,给自己打气:“好吧,沉得住气,不能让自己打乱这个节奏。”
从此,她就开始了和总理、周恩来夫妇的漫长“日常”——文件、日程、安排、跑腿、跑腿,再跑腿,每天都在走得快、走得稳的路上。23岁,青春刚好,赵炜的命运也跟着走进了那个叫“西花厅”的门。
04从1957年底开始,总理办公室突然决定“精简”,从十几个秘书一股脑儿缩减到八个人,显然,像她这种“非正式重负”的工作人员被派到前线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她成了“超级值班员”,24小时随时待命,哪怕是凌晨三点有人要找总理,她也得照单全收。可以想象,她是怎么和那堆文件、会议记录以及“请迅速回复”的指示打交道的。
时间长了,赵炜变成了那种“被‘忙’到丧失自我”的人。可是,常年站在周总理的身边,赵炜竟然也习惯了这种忙碌与“不可预知”。“秘书”这个角色,到了后来也有了点“别人无法体会的独特魅力”,总理的日常被她抹去任何细节,简洁、迅速、直接。
然而,1965年,赵炜身体突然给她“提个醒”——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医生眼睁睁地说:“姑娘,你该休息了。”医生的这句话差不多等于给她开了一张“革命性的请假条”。要是普通人,早就想着“找个新工作”,可是赵炜啊,她没有那么简单。她虽然心里想:“这不就是个‘挂’了吗?每天还得值班。”但她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抗拒——她很清楚,一旦脱离这个状态,她的生活就彻底进入了“假期模式”,而自己能做的事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
于是,赵炜被安排从总理办公室调到邓颖超身边。
“你是赵炜吧?”邓颖超在接到她的第一天就问。
“是的,您有什么需要的,我一定尽力而为。”赵炜回答,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几分。
“好,来坐,别紧张。”邓颖超挥了挥手。
一段时间后,赵炜和邓颖超慢慢磨合出了默契。虽然邓颖超是那种“心思细腻,眼光长远”的人,但她偶尔也会开玩笑,缓解气氛。
“你说,赵炜,咱们这些人能活成什么样?”邓颖超的一句问话,问得赵炜一愣一愣的,“我们这么忙,怎么还能抽空享受生活呢?”赵炜也就笑笑:“也许我们应该找个时间,去旅行一趟,看看世界。”
赵炜觉得自己和邓颖超的关系,既像“上下级”,又像“同路人”,而这种奇妙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深厚了。她不再是那个“心惊肉跳”的新秘书,而是能够稳稳当当承担责任、独立处理事务的“右手”了。
于是,赵炜开始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忠诚与服务”,什么叫“永远站在前面”,她也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这份独特的工作——不再是总理的秘书,而是邓颖超的影子和最后的亲密伙伴,27年,仿佛一场漫长的与历史同行的旅程。
05赵炜的工作节奏,已经比她小时候学的任何一门“速记”课程还要紧凑,根本不给她喘气的机会。
不过,工作上的习惯已经建立起来,赵炜渐渐地和邓颖超的关系也亲近了。尤其是邓颖超,她这人不轻易开口说话,但一旦开始讲,话就像江水倒流。赵炜渐渐成了她的“倾听器”。这个角色,还真是给她配得天衣无缝——工作上当秘书,生活中当听众,偶尔还得做点“道理劝说员”的兼职。
“你说,周总理那时的脾气……”邓颖超经常会这么开口。她脸上那种淡淡的微笑,总让赵炜心里一阵涌动。“总理是个急性子,真的很着急,甚至他没急着回信,我都得站在门口等。”邓颖超有时也会眯起眼睛,透露出些许回忆的温柔,“你知道,他第一次向我表白的时候,说的是什么吗?”
赵炜懵了:“什么呀?”
“他说,‘我觉得你是个有价值的人。’”邓颖超一边笑,一边摆出一副“你猜我当时怎么想的”的表情。
赵炜哭笑不得:“这……这算表白吗?”
“这叫‘真情流露’。”邓颖超叹了一口气,“反正我听了觉得挺有意思的,你可别笑话我。”
赵炜忍不住也笑了:“这样也能叫表白,那我以后再也不敢对人说‘你是个挺有潜力的人’了。”
邓颖超瞪了她一眼:“小心以后再说这种话,没人愿意和你表白!”
其实,邓颖超的回忆并不全是“浪漫的表白”,更多的时候,她是在述说那种在国家建设中,所有的拼搏和坚持,那些无论身边发生了什么,都不会改变的信念。
有一天,赵炜发现自己怀了第二胎,还是“突然”的。她和丈夫琢磨来琢磨去,决定不告诉邓颖超,反正也不想再添个“麻烦”。于是,她开始两次去医院打算做个手术,但事与愿违,这个决定总是没能执行。
赵炜想着,不管怎么说,这个事是自己的决定,不能全然让别人参与。结果,邓颖超却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她直接找赵炜谈话了:“赵炜,你考虑过吗?要是你不生下这个孩子,我们这儿所有人都得伤心。别以为我没看到,你已经有了‘妈妈’的味道。”
赵炜一愣:“可是我工作忙,怎么照顾孩子?”
邓颖超顿了顿,严肃地说:“你不想生,那你以后就得看着自己老了,再后悔一辈子。我当年也有过很多困境,但我从来没后悔过。”
赵炜无言以对,只能和丈夫商量着将孩子生下来。于是,小七就这么来到了这个世界。
刚开始,小七根本不认识谁是“邓奶奶”,不过她会咿咿呀呀地喊“奶奶”时,邓颖超那张有着岁月痕迹的脸上,突然像是被阳光照亮了,笑得特别开心。
“你看,她就是我给你留下的‘小宝贝’。”邓颖超笑得像个小姑娘一样,骄傲地看着赵炜和小七。
“赵琦,小七。”赵炜笑着补充,“她可真是我们的‘福星’。”
“是我保下来的。”邓颖超揉了揉小七的头发,眼里闪过一抹温柔,“她以后就是咱们家的孩子了。”
从此,小七成了西花厅的“VIP”,在所有工作人员眼里,她几乎成了邓颖超的亲孙女。每次看到她,那种感觉就像是看到了历史的延续——可爱、顽皮,却又不乏沉甸甸的责任。邓颖超一边是伟大的革命先烈,另一边却又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奶奶,她把这一切都做得游刃有余。
061975年11月,周总理突然给高振普打了个电话,说:“让赵炜陪邓颖超去医院。”
赵炜一听这话,心里也在琢磨:自己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见总理了,今天去见,得说什么呢?叫“总理”?不行,总理这会儿不能干工作,得按照新规定来。再说了,自己上次去医院办事时,叫了“总理”,结果周总理居然自己笑着说:“我现在不干工作了,别叫我总理,打个招呼‘您好’就行。”
赵炜心里嘀咕:那“您好”合适吗?是不是显得太客套?不过,照这么算,自己也没法装成个默不作声的机器人吧。
车快到医院的时候,赵炜心里还在琢磨这事。她突然想了个办法,于是转过头看向坐在旁边的邓颖超,“您说我该怎么称呼总理呢?‘您好’行不行?”
邓颖超沉吟了几秒,才说:“还是叫总理好了,别想太多了。”说完,还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不过,记住了——见到总理的时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赵炜那时心里简直就是一团麻,脸上的肌肉僵了僵。
到了病房,赵炜一进门,心跳已经不自觉地加速了。走到周总理的床前,她本来想给自己壮壮胆,可看着总理那瘦弱的模样,她突然就不知所措。然后轻轻地说了一声:“总理。”
这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感觉自己像个受惊的小学生,在做早晨晨跑时不小心叫了“老师”。周总理听了她这声叫唤,竟然从被子里伸出一只枯瘦的手,缓缓地伸向她。赵炜有点傻眼了,心想:“手太冷,不好意思握啊。”结果,她嘴巴刚张开,周总理轻轻地笑了笑,声音虽然很弱,但特别坚定:“不怕。”
赵炜心里一个咯噔,周总理的手就这么握住了她的手,虽然他那手像被风一吹就会飘走的样子,但那一瞬间,赵炜的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她赶紧低下头,眼泪像开了闸的水一样掉个不停。
邓颖超在一旁见状,像个训练有素的“现场导演”一样,迅速拉了拉赵炜的衣角,小声说道:“快,和总理说话,转移话题!”然后她转向总理,试图缓解这个有点尴尬的氛围:“总理,您看,赵炜这孩子真是个感情丰富的人……”
赵炜被“催促”得没办法,只得一溜烟地跑到门外,生怕自己在病房里嚎啕大哭出声来。她站在门外,靠着墙,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我就这样,真是个不靠谱的秘书,连个哭泣的场面都控制不好。”她自己笑了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忠诚’,不是做了多么伟大的事,而是能把泪水藏好,随时准备大哭。”
071976年,那时西花厅的空气紧张得就像是过年后厨房里蒸的锅盖,谁都知道,终于要出事了。周总理的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这事儿不简单”,就连大伙儿的笑声也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邓颖超每天去医院,忙得脚不沾地,连司机都没空回家,只能在西花厅等着时刻准备着出发。赵炜也是,连自己家都不回了,整天“值班”在西花厅。她脑袋里总想着,总理得了病,不能丢下大姐。
那天晚上,赵炜决定,把自己那小孩也带来了。她跟女儿说,“以后如果我不在家,别乱找,妈妈陪奶奶去看周爷爷了。”这话说得简单,但赵炜心里也明白,没说出来的是:“你得适应,妈妈不能天天在家。”小七乖乖地点头:“明白,妈妈,奶奶和周爷爷没什么大事的,我自己玩。”
其实,家里那点事儿跟西花厅的气氛比起来,就显得太轻松了。因为总理第四次手术后,西花厅的紧张程度就达到了顶点。空气里弥漫的不只是药味儿,连冷气都能让人打个激灵,大家像是打了鸡血一样,连吃饭都得快,谁也不敢多停留一分钟。
之后,周总理走了,几乎在赵炜的脑袋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那天,邓颖超一早把所有的安排说得清清楚楚,心里是有数的,但总不免觉得,自己似乎从来没准备好要面对这一切。她转述完总理的遗愿,大家一致同意:悼念,告别,追悼会都得搞一搞,没得商量。可是,赵炜那个心急如焚的家伙,总是忍不住想,“我不能错过最后一面!”
“赵炜,快走,别人都已经上车了。” 邓颖超见她犹豫,立刻催促她。
赵炜知道这个时候得跟大姐说:“我得去送总理,您放心,其他同志已经在那边了,我是经过您的同意的。”
邓颖超愣了愣,点点头,心里明白这个时候总得有个人站出来。她看着赵炜,似乎看透了她的心思:“去吧,别再磨叽了。”
赵炜一边跑,一边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快去,快去!有其他人照顾大姐的!”可是,好心的同志们跟在后面喊:“赵炜,不要去,留在家里照顾大姐。”
赵炜回头笑着:“大姐说了!她同意我去的!”
结果,赵炜连走带跑,带着些许不舍,匆匆赶到北京医院。周总理已经不在了,场面上全是哭泣的声音。她站在总理的遗体前,心里做了个誓言:“总理,我不会辜负您的托付,我一定照顾好大姐,不让她孤单。”
但说实话,那时的赵炜,早就准备好了一场更漫长的战斗——跟自己的情感、责任、以及邓颖超的需求对抗。自那之后,赵炜几乎没回过家,时刻待命着,只要邓颖超需要她,就得立刻冲到她身边。就算自己生病了,邓颖超也要求她待在西花厅修养,“不行,你得在这里,别跑。”
于是,赵炜开始进入了一种“陪伴大姐的模式”。离开西花厅的每一次,邓颖超都得亲自向她请示:“你要去哪儿?几点回来?”
赵炜差点没笑出声。
邓颖超一脸严肃:“你去哪儿就告诉我,不然我不放心。”
08有一次,赵炜做了一件可能在西花厅史册上被列为“历史性错误”的事——她回家吃了顿饭。
事情是这样的,赵炜陪邓颖超去外面会见了一拨外宾,忙得眼睛都快冒烟了。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六点了,她心里默默算了下时间:“大姐七点吃饭,没啥事吧。反正这会儿是挺空的,不如回家吃个便饭?”她家的距离中南海那么近,骑个车几分钟就能到,简直是“顺风耳、顺风腿”。
于是她就甩下了西花厅的值班同志,背起包,骑车消失在了夕阳下。可惜这条路上,赵炜没意识到,她的背影将会在邓颖超心里留下一道隐形的“微小裂缝”。
不过,赵炜以为自己已经是“闪电侠”归来,吃完饭踩点回来。结果,值班同志刚一开口,告诉她:“赵姐,邓大姐有点不高兴,说你怎么没告个别就走了。”赵炜眼睛都瞪大了:“哈?她还知道我走了?”心里一阵焦虑,赶紧往客厅奔。
还好,到了客厅看到邓颖超正在安然吃饭,赵炜松了口气。
饭后,邓颖超慢悠悠地放下碗筷,递给赵炜一记“高温讯问”:“你们家有急事吗?”
赵炜眼疾手快,立马答:“没有,没啥急事,就是回家吃了顿饭,忘了跟您说一声,以后一定记得。您放心。”
邓颖超又看了她一眼,终于没有再追问。其实,赵炜知道,邓颖超这一刻的火气已经过了,连一点“气场”都没剩下,但她还是心照不宣地准备做出一点“忏悔”。
从那之后,赵炜可不敢再随随便便离开,哪怕去买个热干面也得先问一问。再大再小的事,她都得像是“正式报告”,比如说:“大姐,我要去外面见个朋友,十分钟就回来!”或是“下午要去处理点琐事,您放心,我会随时回来的。”
每次值班同志跟她说,“赵姐,大姐找您。”她就知道,是时候准备做“思想汇报”了:“不管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打麻将,通知我就行!”
不过,说实话,赵炜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说邓颖超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家人,那这种事儿也就理所当然了。
091981年,赵炜和邓颖超在同一家医院里。情况有点复杂——邓颖超做胆囊手术,赵炜却在旁边因子宫大出血住院,医院那边急得跳脚,劝她赶紧住院,别再拖了,万一你这“事儿”再出点岔子,那可就真不好收拾了。赵炜是硬着头皮说:“没事儿,我就是陪陪邓大姐。”其实心里明白,这个“陪陪”不单是陪个床,还是“陪着出院”的节奏。
结果,这一住就住到了春节。邓颖超很快就康复出院了,而赵炜却依然在病房里转着圈。春节就快到了,邓颖超一脸“老人家”的操心,自己康复了,就想着让赵炜的老爸能过个好年,干脆决定瞒着老人家不告诉他,免得他再心疼了。
等赵炜终于拖着快愈合的伤口从医院“顺利出院”,邓颖超直接安排她先回西花厅,“你先休养,等你身体好了再跟你爸交代这事。”
春节过后,赵炜父亲那边估计也觉得奇怪,怎么突然失踪了好几个月,电话也不打,信也不写。这还得等到赵炜身体好点后,邓颖超才想着邀请赵炜老爸到西花厅一趟,亲自和他解释这个“失联”事件,大家都安心。
随后,赵炜带着他去见邓颖超。邓颖超一见到赵炜父亲,语重心长地说道:“抱歉啦,大哥,把你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我实在是太疼她了。”
赵炜听着这话,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她站在一旁,眼泪险些掉下来。
然而,赵炜那时候已经意识到,无论怎样,自己已经不仅仅是邓颖超的秘书了——她也成了邓颖超的“女儿”,而这份责任,仿佛已经写进了命运的契约里。
时光倒流回1991年,邓颖超因为肺炎高烧再次住院,这次的情况可不简单。赵炜看着她一周前刚出院,这次又住进了医院,心里有种说不出的不安。她清楚,邓颖超的身体再怎么强悍,也不能永远不倒。
住院第五天,中央批准了邓颖超接受一次手术,稍微稳定下来。赵炜已经开始能预见到,这次的病情不会轻松。然后,邓颖超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几乎失去了意识。中央的领导们开始讨论她的后事,但邓颖超生命力顽强,就像她曾经在革命年代那样,硬生生从死神的怀抱里拽了回来。
有一次,赵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声音——邓颖超竟然脱离了危险。她赶紧靠近病床,低声跟邓颖超说:“大姐,您这是打算给我们所有人上个大课吗?”邓颖超睁开眼睛,微微一笑:“你们这些年轻人,死不了的,活该好好看着。”
赵炜从心底松了口气,不禁笑出了声:“真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厉害的女强人。”
邓颖超慢慢闭上眼睛,低声说:“不是我厉害,是你们都能挺住,才让我放心。”
101992年夏天,邓颖超的身体真的是一天天和时光赛跑了。她自己估计比任何人都清楚,日子不多了——有些人就像那种用尽了全力还挣扎着不肯倒下的老战士,每一秒都在“坚持”,但终究,还是得走。7月9日那天,赵炜正在吃饭,面前是碗热气腾腾的饭菜,突然,护士一溜烟儿跑过来,告诉赵炜:“邓大姐找您!”赵炜一听,心里立马咯噔一下,饭也不吃了,赶紧飞奔去病房。
到了病床前,邓颖超握住赵炜的手,眼神清明地看着她。赵炜心里一紧,心跳加速,那一刻,空气都凝固了。也许邓颖超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在打点滴、在走完最后的旅程。
第二天早晨,邓颖超的病情急剧恶化,医生赶紧向中央汇报,赵炜和几个工作人员迅速进入“后事模式”,两张纸清单上列得满满当当,基本是做了“准备最充分”的打算。赵炜站在病床前,心里像是有个大钟在倒计时,看看她,心底有那么一股子说不出的疼痛,已经在蔓延。
7月11日的凌晨,护士一遍遍叫邓颖超的名字,都没什么反应。赵炜急得都快要站不住了,拼了命地跪在床边喊:“您不能走,您得再撑一撑。”可是病床上的邓颖超像是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连个眼皮都没抬一下。血压逐渐下降,脉搏像是被时间偷走了一点一滴。赵炜赶紧跑出去叫人。
六点五十五分,邓颖超安静地走了。她没有挣扎,没有声响,就像是睡着了,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赵炜站在病床前,几乎没有做什么,只是轻轻吻了一下邓颖超的额头,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她没有喊,不说话——因为,所有的话,已经无法说出口了。她们相依为命了那么多年,早已不再是秘书和领导的关系,更多的是“亲人”的情感。她知道,这一吻,意味着什么。
来源:三联影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