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碎尸案”家属控诉演员张译,篡改剧情气病家人,喊话张译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18 04:00 3

摘要:2023年热播剧《他是谁》因剧情影射“南大碎尸案”引发巨大争议,剧中虚构受害者“婚外情”的情节更让家属怒火中烧,导致两位老人气病卧床。

2023年热播剧《他是谁》因剧情影射“南大碎尸案”引发巨大争议,剧中虚构受害者“婚外情”的情节更让家属怒火中烧,导致两位老人气病卧床。

12月17日,家属再度发声,喊话主演张译出面维权,而剧方的沉默态度更是引来铺天盖地的谴责。

《他是谁》凭借张译的实力演技和悬疑氛围成为爆款剧,但观众在津津乐道的同时,有人发现剧情跟29年前的“南大碎尸案”惊人相似。

案发时间、地点、作案手法,包括受害者的名字谐音,这些元素被巧妙拼凑,像极了“借鉴”现实的影子。

吃人血馒头也要懂分寸,但这部剧偏偏越线了。剧情里,受害者的形象被“丰富”了一番:性格孤僻、有男朋友、甚至卷入所谓的“婚外情”,这种虚构情节赤裸裸地把已逝之人拖回公众审判台,让受害者的家属再一次品尝苦果。这不是艺术创作的自由,而是伤口撒盐的自由!

有时候,最可怕的不是剧本巧合,而是它巧合到让人胆寒。你可以说这是戏剧需要,但面对真实案件,稍有敬畏之心的人都会明白,逝者不是你拿来拼贴创作的材料,更何况一边宣传自己“灵感源自现实”,一边虚构些羞辱性的剧情。

时间回到1996年,刁爱青的悲剧成为南京轰动一时的未解之谜。这起凶案的真凶至今未能落网,而她的家人却始终背负着挥之不去的痛苦。

29年后,《他是谁》一播出,这种痛苦被“二次伤害”放大了。

刁爱青的姐夫忍无可忍,在社交平台上发长文怒斥剧方。他透露,受害者的父母因为剧中的虚构内容“气到卧床不起”,自己的妻子更是因为抑郁症不断恶化。这可不是夸大其词——当家人的伤痛被反复消费,谁的情绪受得了?

而更让人火大的,是剧方的态度。家属已经委托律师多次起诉,但得到的回应是“只能改一部分内容”,一副大爷模样——怎么,觉得你们闹一闹,风声过去就好了?这种拖延战术,真是把“脸不要了”四个字写在了脸上。

事情闹到这份上,主演张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家属的喊话里,有一层明显的期望:“张译,你名气大,出来帮忙说句话呗?”但问题是,张译作为演员,剧本他不写,剧方他不管,怎么就成了维权的第一人选?

家属这么做,实属无奈。毕竟,跟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剧方较劲,实在费时费力,而张译是公众人物,站出来表个态,肯定能让事情炸得更响。

这招反而让网友吵翻了天,“张译太无辜了,家属找错人了。”

不过话说回来,家属有权利发声,而张译也没义务背这个锅。最终的问题还是出在剧方身上,任由剧情踩雷还装作没事人,谁都知道矛头该往哪儿指。

《他是谁》当初播出时大火,什么“收视冠军” “打破纪录”,一时间风头无两。可你赚了大钱,却踩着逝者和家属的痛苦,拿真实案件胡乱拼凑剧情,这笔账怎么算?

家属提出的要求不过分——停止播放、下架衍生品、赔偿损失、公开道歉。这些基本诉求,被剧方拖延得如同泥牛入海,甚至拒不道歉。

剧方玩的是一套商业逻辑:赚够了,就装傻,闹大了再看看能不能花点钱私了。这种冷漠的态度,比剧情里的虚构更让人不寒而栗。

艺术创作不是法外之地,真实案件不是你随便取材的“素材库”。

站在受害者家属的立场,他们要的不是艺术自律,而是基本的尊重。影视行业里总有人喜欢打擦边球,把敏感内容炒热博眼球,但这背后踩着的,是逝者的尊严和社会的道德底线。

如果一部剧连“别伤害人”这条底线都守不住,它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他是谁》不是第一部踩雷的剧,也不会是最后一部,把逝者写成你臆想的形象,赚的可不是什么清白钱。

《他是谁》打着艺术创作的旗号,将现实案件胡乱拼接,结果把家属的伤疤撕开给人看。剧方的沉默与冷漠,显然让人寒心:挣了钱就拍拍屁股走人,活脱脱地演了一场现实版的“冷酷剧场”。

至于张译,他不过是个被推出来的“工具人”,有名气成了维权的希望,但背后真正的责任人——那些躲在幕后数钱的出品方,才是问题的根源。

艺术自由可以有,但别没了良心;赚钱要凭本事,别丢了脸皮。

来源:小宇故事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