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调解的“竞速” 一部微电影的“诞生”——北京四中院《竞速72小时》的台前幕后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17 12:27 4

摘要:微电影不好拍,法院题材的微电影更不好拍。短短30分钟内,既要剧情紧凑起伏跌宕,又要叙事清晰贴近民生,拍专业了不接地气,拍业余了又有失水准。从“拍什么”“怎么拍”,到“怎么演”“怎么剪”,甚至发型妆容是否合适、着装道具是否恰当等等各种问题,在我们整部微电影制作过

得知要参加第十一届“金法槌奖”微电影微视频颁奖活动之时,我们正在为年终各项工作总结忙得不亦乐乎。

“来参会吧,你们作品入围了!”电话那头语速明快,直奔主题。

电话这头,津宁的手在微微颤抖,一个劲儿说“好的好的好的…”

“Yes!”挂了电话,我们一片欢呼,虽然还不知道具体奖项,但能够入围已经非常光荣!

直到在颁奖现场,揭晓我院微电影《竞速72小时》喜获一等奖和最佳导演奖两个大奖,我们高悬的心终于稳稳放下,所有的辛苦付出与努力奋斗没有白费!

今年的12月30日,刚好是我们四中院建院10年的日子,这双喜临门的奖项,如一份来之不易的“大礼”,深深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

微电影不好拍,法院题材的微电影更不好拍。短短30分钟内,既要剧情紧凑起伏跌宕,又要叙事清晰贴近民生,拍专业了不接地气,拍业余了又有失水准。从“拍什么”“怎么拍”,到“怎么演”“怎么剪”,甚至发型妆容是否合适、着装道具是否恰当等等各种问题,在我们整部微电影制作过程中不断提出,又经过制作团队一次又一次商讨磨合,最终一个个圆满解决。

精彩动人的台前呈现,皆源于缜密细致的幕后匠心。我们一直在努力,用“深”“活”兼具的作品,传递中国法治好声音,用心讲给你听——

立意高远 保障“一带一路”

决定拍摄微电影进行参赛的时候,制作团队首先结合我院案件特点开展了数次“头脑风暴”:涉外审判、行政审判、走私案件审判、互联网案件审判……都是“四中特色”,如何选取案件类别,哪个题材能更好地转化为微电影?

我们一边从众多案例中提炼思路,一边翻看以往获奖作品找寻灵感,同时用上了排除法,形成了“三不原则”,即立意不高不拍,没有特色不拍,不够生动不拍。

最终,我们选定了刚刚收获当事人锦旗的一起涉外案件作为影片原型,通过法院调解成功化解纠纷,充分展现了司法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

化繁为简 厘清案件“梗概”

案子办得漂亮是法官的本事,但如何给编剧讲得明白、再让编剧把剧本写得生动,这可是一件“烧脑”的事。

由于真实案例非常复杂,不仅涉及投资方、承制方、设计方、施工方、鉴定方,而且蕴涵买卖、委托、承揽等多重法律关系,因此,在与制片、导演、编剧共同会商剧本时,我们一致决定将案例故事精炼浓缩,将人物关系化繁为简,将影片设定为围绕中国驻非洲某建设项目出现管道泄漏问题,继而引发各方之间的责任纠纷和矛盾冲突展开。

随后,制作团队与承办法官一起反复讨论案件的办理细节、影片的叙事方法、纠纷的冲突高潮,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展现法官如何引导矛盾各方互谅互让,从不理解到尊重,再到惊叹于调解的“中国速度”,使司法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保障作用落到实处。

同时,为了使涉外案件办理更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我们展现矛盾“解扣儿”时运用了“鲁班锁”作比喻,通过老外眼中复杂无比的难题和我们解决问题时“四两拨千斤”的对比,使故事更加生动更具趣味性。

精雕细琢 镜头讲述“融合”

为使影片有完美呈现,我们从演员的挑选,到所有镜头的拍摄,全部深度参与其中。

与制片和导演第一次见面时,我开玩笑说“我有点怕”,怕电影拍出来不自然,让专业人士看着“假”。于是,我们请案件的承办人、北京国际商事法庭法官李冬梅亲自参演合议庭成员,请庭长马军直接与制片和导演聊涉外审判,请演员多观摩现实中法官办案的场景。

集中在我院拍摄的3天,也成为我们创作过程中难忘又竞速的“72小时”。在院党组大力支持、全院干警通力配合下,我们把会议室布景成调解室,把学习屋搭建成办公室,把图书馆改造成咖啡厅,把食堂装扮成小吃店……9位参演干警与专业演员一起为了一个场景、一句台词、多角度镜头反复拍摄,几个小时毫无怨言。

我们全程跟拍揣摩影片中的每一帧每一秒,同时身兼数职确保每个细节精准无失——需要协调时我们是场务,磨合台词时我们是编剧,搭建布景时我们是帮手,外景拍摄时我们是执行导演……

最终,影片完美呈现了中国法官的勤勉敬业、中国特色调解的高效,生动诠释了理解与包容,其中蕴含的“太极”“鲁班锁”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更是新时代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将专业和智慧完美融合的体现。

微电影虽短,但寓意深远绵长。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北京四中院作为集中管辖涉外案件的跨区划法院,将继续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来源:京法网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